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ā)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分割线---
上一章最后一句老子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我把四达解释成各种道理,如果我们明白了各种道理之后,能算作是无知么?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四达,当然不能算是无知。
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四达”么?
关于四达,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说: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夫家众寡:泛指人口的多少、村庄大小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分配、律法、礼仪、服役、赋税等信息。
地官司徒·小司徒: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
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与其戒禁,听其辞讼,施其赏罚,诛其犯命者。
地官司徒·乡师/比长:
以时稽其夫家众寡,辨其老幼、贵贱、废疾、马牛之物,辨其可任者与其施舍者。掌其戒令纠禁,听其狱讼。大役,则帅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则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地官司徒·遂人/土均: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之稼穑。
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氓,以乐昏扰氓,以土宜教氓稼穑,以兴锄利氓,以时器劝氓,以疆予任氓,以土均平政。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二百亩,余夫亦如之。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几。
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疾,与其施舍者,以颁职作事,以令贡赋,以令师田,以起政役。
地官司徒·封人/均人: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其中写道: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
地官司徒·师氏/媒氏: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容。
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六畜:指牛、马、羊、鸡、犬、猪这六种古代驯养的家畜。六畜中,牛能耕田劳作,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ǎ)宾客。
六兽:指麋[](麋鹿,俗称四不像)、鹿、熊、麕[](獐子,与鹿相似,没有角)、野豕(野猪)、兔六种野生动物。
六禽:雁﹑鹑(鹌鹑)﹑鷃[à](黄脚三趾鹑)﹑雉(野鸡)﹑鸠[](斑鸠一类)﹑鸽。
车辇[ǎ]:泛指各种车辆。(其实我觉得应该念[],如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稼穑[è]: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耕耨[]:耕田除草。亦泛指耕种。
旗鼓:表示旗和鼓等。
兵革: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
通过从和中所摘取的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四达”大概包括:
人口的统筹、安置、纠纷、礼仪、律法等与人有关的信息;
土地的丈量、分配、耕种等与生活有关的信息;
六畜分辨、饲养、宰杀等与牲畜相关的信息;
各种农具、车辆的制造、维修、保养,道路的规划、修造等相关信息;
各种旗鼓的标识、标志、尺寸、颜色、制造等相关信息;
兵器甲胄的制造、保养以及军队的训练、换防、装备,还包括城市的构建、规划、防御等等各种信息。
另外还有祭祀、天文、医学、教育等其它很多方面的信息。
面对这种几乎可以称作是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我们还有资格说自己明白“四达”么?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逐步明白“四达”呢?
这就是本章的目的,可以说,运用本章提到的这些知识,然后加上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可以很轻松的学会怎样去判断一件事物的运作原理和发展方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插入轮毂以支撑车轮外圈的细条。如:辐条、辐射、车辐等。
毂:车轮的中心。
从人类发明第一辆车开始,车的外观和轮子的结构一直在变化。
从最初的实心圆到车辐的出现,变化最多的是车辐的数量,目前为止,车轮到底应该有多少根辐条我们已经无法去认真的判断。
据我所知,不同系列的车轮其辐条的数量就有不同的变化。
但是,不论车辐有多少根,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车辐汇聚的中心必须是中空的。
只有使车轮的中间保持空洞,才可以把车轴穿过去形成会转动的车轮。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指用土和()泥。
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我们用陶土和成泥,然后制作成各种器皿,把中间掏空,这才有了可以使用的器皿。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本指单扇的门,后亦用以作门的通称。牖:窗户的意思。户牖:门和窗。
不管是古人在土山上挖出门和窗,或者是现代人在盖房子时留下门窗,都是为了进入房子里面,而想进入房子里面只有门和窗是不行的,还需要把室内挖空,所以“凿户牖”不是单指挖出门窗,而是包括房子里的中空部分。
正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外面有门窗,人才可以住进房子里,也就是: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代表的是一个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代表这个东西确实存在。
利字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形容刀剑锋利、刀口快。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时候把利字看作利益、好处。在这里指的就是好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实际存在的东西未必对人类有好处,想要让存在的东西对我们有用处,就需要经过处理,而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就会用到无或者空这个概念。
单纯的用有和无来形容很难让人有最直观的认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人明白有与无对我们的影响,老子用车轮、陶瓷器皿、房屋这些常见的物品来进一步说明有和无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有与无过于缥缈,那么这一章提到的就是它们的实用价值。
同时,我们通过对有和无的认识,可以最直观的了解到事物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这些道理,我们在遇到某件事或某件物品时,就可以通过相关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改进,从而达到万事万物尽入眼中的博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