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过年的时候特别了农村,年味还是很浓的。进入腊月二十之后,年味是越来越浓了,在外的人也纷纷回到了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在农村还是根深缔痼的。大人们抽和烟比往日里要高档多了,三块五的长沙烟,四块钱的软壳白沙,五块的硬壳白沙,十块的精品白沙只有打工回来的小伙子抽。女孩子们手上大多是瓜子,小男孩不时地放一两颗炮竹。大人们给买的新衣服只有在大年初一的那天才能穿的。
腊月二十一的时候,王明辉还去了一趟外婆家。他有五个舅舅,小候时大多数假期是在外婆家过的。几个舅舅对他也很关爱。每到过年的时候舅舅们都会给他二块圧岁钱,而他的叔伯只有二伯偶而给一块。因此,王明辉觉得舅舅要比伯叔们亲。因为三至五岁的时候,王明辉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对外婆好就格的亲。
对于外孙的到来,外婆很高兴。还背着几个舅妈给了王明辉五块钱。
腊月二十三是赶场日,王明辉和玩得好的,住在自已家对面的王清丰一起去赶场,是骑自行车去的,那时,家里有辆自行车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赶场的人很多,大多是买年货的,一个个都是大包小包地往回买。
王明辉和王清丰及村里的另外几个伙伴先是看了一场录相,吃了一碗米粉,然后买了三封炮竹,一封是过小年放的,一封中过大年放的,一封是抢新年放的。当然还买了二十颗炮仗。不光是过年吃饭前放。几个伙伴相邀下河,用炮仗炸鱼。这可是个技术活,在炮仗上绑上长条石子,点燃,适时地扔进水里。扔早了引信被水打湿而成哑炮。扔迟了就会在空中爆炸。若是运气好的话还能炸几条鱼,当然是小鱼了,他们并不是一定要炸到鱼,图得是那个乐趣。虽说王明辉他们已是快二十的大男人了,但仍然不忘放几颗。
二十五,王明辉在家陪父母打豆腐。给父亲打下手,主要是烧火,提水什么的,太重太累得活父母也不让做。一包豆腐做下来也是要费一翻工夫的:先天就筛选好黄豆,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打酱,小的时候是用石磨推,如今多用机子打。之后就是放在锅里煮沸,过滤,再煮,下膏,倒入桶中静养,放入包裹中圧去水份,压三个小时以上,一包豆腐才算是完成了。
在养膏的时候,母亲还给王明辉的和妹妹一人舀了一碗豆腐脑。拦拌上红糖,豆脑中带着石膏的清香。王明辉觉得格外的好吃。
第二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六。王明辉家打年粑。这是湘西地区过年的习俗,打得越多表示越富有。小得时候,谁家打了三四巢那可是说话也硬气的多,包谷粑,小米粑,糯米吧,高梁粑。大多数是打糯米粑,糯米多是自家田里种的。
以前牧牛,村里人多会带上一两个,中午的时候烧着吃。在初中那会儿,王明辉特别喜欢吃糍粑,每到周末放假回家,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地烧上两三个,或裹上糖,或裹上酸菜,真是棒极了。
这次王明辉家打了四十斤米,也就是两巢。王明辉与父亲二人,你一捶我一捶,巢中蒸熟的糯米慢慢地变的粘稠,打起来也就更费劲了。打好后,在邻居们的帮忙中趁热做成圆饼。这个时候可以扭一砣粘上芝麻粮吃,这叫吃“扯子砣”。凡是在场的人只要你想吃就吃。扯子砣是很闹人的,最多也就能吃下两砣。
二十七,家家户户忙着烧猪脚,杀鸡宰鸭。因为明天就是小年了,也叫过赶年。说起过赶年,这还是有典故的。在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偻寇猖行。朝廷下诏永顺土司出兵平倭。正值年关,为了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出征,于是土司让子弟兵回家提前过年。因为路有远近,因此在湘西各村寨过小年的日子是不一样的。有的在腊月二十,有的二十三,有的二十六,而王家保是在二十八这天。
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守在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虽说王明辉对春晚已看不上眼,但在这个时候却看的精精有味。零点的钟声一响起,山村里就响起抢新年的炮竹声。王明辉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抢新年的行列中。初一,王明辉睡了个懒觉,直到9点钟才起床。
初三,进城拜会了同学。计有班长家双,伍源,梁红,彭秋玉,向小明,朱蓉,伍清海,姚复刚,向云,唐咏梅等,大家先是去看望班主任向绍英老师。之后还被班长邀请到他家吃午饭。
“伍源,我妈喊你到我屋去吃饭。”朱蓉说话的时候脸上泛红。
当他二人走后,才问起:“你们谁晓得这是什么情况?”
“他二人已经订婚了,年前的时候。”班长张加双道。
“不会吧,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好象看彼止不太对付,咱就条婚了呢”
众人都很诧异。这个消息大出同学们的意外。真不知道二人是怎么搞上的。只有二十多年后一次同学聚会上才了解到当时的情况。王明辉当然是知道的,不过的前世他也被这个消息惊着了。他心里暗道,历史并没有因为自已而改变。初中同学也只有他成为唯的一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正月未了年还在,此时的乡村,正月里多是走亲访友,很少有人出工的。
转眼就是正月十八了,是王明辉返校的日子。这一次,王明辉交没有让父母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