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悲
当一个人在苦与乐的边缘苦苦挣扎过后,才会真正理解存活的意义以及究竟如何去存活。就像慈悲,每个人都曾慈悲,但是究竟什么是慈悲与如何去慈悲,这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慈悲能否能够带来现实的效应。最近几年,我观测到自己内心的变化,看见了慈悲最原本的模样。自己长居在外,一次回到父母家中,看见了一只别人送给他们的流浪狗。它异常疯癫的状态让我敏感地觉知到一种求助信息,我掏出一把剪子剪掉了完全挡住它双眼的卷毛,嘱咐父母一定要定期修剪。收养了它,也喂饱了它,这并不是慈悲。如何能够把它安置到一个舒适的环境与状态下生存,才是一种真正的慈悲。它看不见周围的世界,即便给它喂得再饱,那它存活的意义又何在。父母养了两只鱼,夜深人静总听见它们在水里发出很响的声音,母亲竟开心的笑了来。她无法感知到鱼此时的痛苦与求助,我告诉母亲立即把它们从之前的器皿里换到另外一个容器里,之后它们再也没有发出声响。养鱼没有错,前提是我们能够让它们感到舒适,否则养鱼毫无意义,并且给它们带来了现世的痛苦。慈悲瞬间转化为罪孽,我们却毫无察觉。办公室面临改造装修,先前别人办公室的盆栽有些被闲置了。一次偶然进到一个仓库档案室,一推门看到里面有两盆闲置的盆栽。半年多没人照料,它们是如何存活的。我决心把它们搬回自己办公室,浇足了水。一周过后,它们恢复了舒展的原始状态。使生命恢复最适宜存活的处境,这便是慈悲。如果我们总是善用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把人和事置地于一个褶皱的情境当中,将生命褶皱,失去生命最原始的意义,这是一种罪恶,绝对不是善行。你所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善良,其实最终全部转化为罪恶。善良和慈悲是不同的,善良是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未必会带来拯救。而慈悲是能够拯救生命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会带来现实效应。很多人会质疑,既然你了解甚多为何如此平庸。诚然自己不是救世主,虽然的确可以感知到潜在许多真相,但却无法将自己的命运颠覆。因为我摆脱不了前世积累的因果报应,确切的说任何人也无法摆脱。所以,我们最好能够做一面镜子,一面干净的镜子,并勤擦拭。如实反照周围的世界,便是一种好的修行。
关于夸赞
自己是一个直白的人,说话像一张白纸,生硬不生动。我一直认为,与别人说话轻描淡写即可,不需锦上添花。吝啬于夸赞别人。后来我想明白了,夸赞他人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对自己内心的反观。如果一个人吝啬于夸赞别人,他的眼睛一定是首先看到了对方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不符合自己内心对于他人可称赞的标准。基于这种对他人总是不够满意的心理,便会吝啬于称赞他人,因为你觉得对方至少目前还不值得去称赞。善于夸赞别人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首先看到了对方的优点,他能够首先立即提取对方身上优质的部分。基于这种对他人欣赏的心理,便会乐于夸赞别人。这实质反照了一个人内心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你的内心首先观测到的是缺陷还是优点,这决定了你的态度是批判还是欣赏。所以,你内心观测到了什么很重要。一次和同事吃午饭,我夹了一块鱼肉埋怨为何于鱼刺那么多,同事当时立即反驳我说:鱼把自己的生命都给你吃了,你还嫌它刺多,你应该感谢它。我当时心里顿时生悟。周围世界怎样,取决于我们的内心观测到的内容。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标准不是整个宇宙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批判与挑剔的权力。我们当前能够反观到世界仅仅是你用自己内心的投射,无法代表整个宇宙的投射。你用自己内心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来批判周围世界,这实质上违背了道德。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缺陷,所谓的缺陷是人为认定的。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这句话如果能够真的领会其中的意义,你会发现它揭示了一种真相,符合宇宙定律。我们认为粪便脏臭,对它的评价印象是不好的。但植物遇见它却是欣喜若狂的,因为它是营养的。所以好与坏究竟如何判定,若判定不了,也就说明好与坏根本不可分辨。我们为何却要偏偏要分出个好坏。我们不是上帝,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科学、准确的评判标准,所以有何资格评判与挑剔周围的任何事物。不要擅自用自己狭隘的思维来限制与束缚人和事。我想起著名画家梵高,当年他创作的作品无人欣赏,而现在他的作品的知名程度众所周知。这是为何,不是作品本身变了,而是人们对他作品的感知标准变了。所以,所谓的好与坏是不存在的,这完全是人们的自我认定。以前我很疑惑,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一种情景,就是一个人在你面前夸赞另一个你认为并不值得夸赞的对象,心想他就那样竟也会被吹捧地天花乱坠。现在想想自己的确错了,好与坏谁又说得清呢。我们为何不去学着欣赏别人,却偏偏用自己狭隘评判标准盯着他人的缺陷不放呢,更何况缺陷实质又并不存在,我们这是违背真理啊。所以我学会了尽量闭口不言,因为自己不是上帝,没有能力做上帝该做的事情,这就是足够的理由。学会欣赏,这便是一种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