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明天让常叔买一些猪猪的大骨头,好不好?”苏重喝着鱼汤,想到大骨头汤,熬来可以补充钙质,而且其味道也鲜美,关键是还很廉价。
“黑儿是想着白儿了吧!”王闰之看了一眼埋头吃饭的白儿,自动联想。
“旺旺---”
“白儿可以吃,我们也可以用来熬骨头汤喝。黑儿听说:喝了大骨头熬的汤,身子可以长得高大壮实。黑儿想长得高大壮实,保护母亲和娘亲。”
“嗤!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讨巧卖乖!”
苏过进来时,正好听到苏重说这句话,自然而然地讥讽起来。
“过儿吃好了?”
王朝云放了碗,关切地询问道。
一边的王闰之也跟着放了碗,看了一眼苏过,“过儿可不要这么说弟弟。弟弟的提议很好,若是换成猪骨头汤,计算起来比鱼汤还便宜,正合母亲心意。”
苏重懒得理会这别扭的小子,咕噜喝了一口汤,使劲砸吧几下,眼珠子骨碌碌地滚动着,看了看王闰之,又看了看王朝云,脑中灵光闪耀——或许可以利用自己的捣蛋精神,做点什么,改变一下家里人的某种习惯。
“母亲,您怎么不喝点鱼汤啊,很好喝的----哦,刚才母亲好像也没有吃肉,母亲是不是怕黑儿吃不好?”
“黑儿,我娘好几年前就不吃肉了。”
“母亲,您应该吃肉的,黑儿吃不了多少。而且,母亲如果不吃肉食,身体会欠缺营养,容易生病,生病不好,黑儿不想母亲生病,也不想娘亲爹爹哥哥们生病----呜呜呜!”
苏重说着哭了起来,心里却在暗想——自己每天这么虚虚实实的表演,或许哪一天,也能捞一个奥斯卡奖了!
不仅如此,他还用一双小手舀了一碗鱼汤,端到王闰之面前。
“母亲,喝鱼汤,鱼汤可好喝了!而且喝了以后,就会变得聪明。”
“那黑儿多喝一些,母亲就不用喝了。”
“不,母亲不喝鱼汤,黑儿也不喝;母亲不吃肉肉,黑儿也不吃。”
苏重说的很决绝,黑亮的眸子直直地盯着王闰之,令王闰之特别为难。
“黑儿,不要为难母亲。”
王朝云伸手拉他,他扭动身子,逃过了王朝云的拉扯。
“母亲,您喝了吧!鱼汤真的好好喝,特别鲜美。好吃的东西要一家人共享才有意思。母亲不喝,黑儿心里就特别伤心,总觉得亏了母亲。”
苏过在一边看着,既想为母亲解围,又想或者这样也好,而且小弟这话似乎说的很有道理——好的东西,就应该一家人共享!
王闰之看着小孩子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透着满满的期望,似乎她不喝下这碗鱼汤,他就会失望,甚至伤心。失望和伤心的感觉都不好,她不能为了自己的坚持而让天真淳朴的孩童享受这份失望与伤心。同时,她也不想亵渎心中对佛祖的敬意。
很矛盾!
在她矛盾的纠葛中,苏重已经举起了碗,把鱼汤送到了她的嘴边,泪珠儿在他眼窝里滚来滚去。
“母亲,黑儿的手好累!”
苏重期期艾艾地再度加码,不容她有拒绝之意。王闰之双眼一闭,端起碗,一骨碌将一碗鱼汤喝了下去,鲜美的鱼汤,于她而言,却味同嚼蜡。
王朝云感同身受,拉过苏重,轻声怪责:“黑儿------”
“妹妹千万不要怪责他,黑儿如此,姐姐高兴——说明我这个母亲在他心中很重要。”
王闰之如此一说,那份矛盾的痛苦,似乎也消融了一些。
“母亲,佛印大叔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难得来世上走一遭,所有的一切都不用太刻意,顺应自然,享受生活的所有酸甜苦辣——到离开这人世之时,心情淡然,无怨无悔!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但前提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或是家国利益的情况下,爱重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健康。”
屋里的三人静静地看着他,沉浸在他刚刚所说的人生哲理中。
苏重利用佛印来削弱王闰之心底的那份对佛祖的虔诚,或许一时之间起不到根本性的效果,他还是想按照自己的心意做。
王闰之在历史的记载中,仅活了四十八岁,他想试着改变。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他没办法改变,只不过想着或许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温润而又善良的女人陪伴他更久一些。
苏重的举动对苏过触动很大,相处了这么多天,苏重在两个哥哥面前更多地释放原本的自己。因而相对于父母对他特别性的了解,苏迨苏过兄弟更加深刻——这个弟弟嬉笑怒骂皆有文章,并不单纯是捣蛋卖萌,借题发挥。
“黑儿,你说喝骨头汤可以让人长得高大壮实;喝了鱼汤可以让人变得聪明---有什么讲究吗?”
“三哥,爹爹时常与人谈起养生——有人说骨头里面有我们人体所需的钙质成分;有人说鱼的蛋白质很多,多吃不仅强身健体,还可以让人变得聪明;有人说蔬菜里有维生素,也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总的说来,我们人每天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就好像水——人离开水便不能存活。”
“娘,我觉得黑儿听来的这些很有道理,娘亲可以试着考虑一下他的说词。”
“嗯,娘会认真考虑的-----黑儿这孩子记性真好!关键还在于:你们爹爹和别人交流的东西,他不仅记得,还会思考,并加以总结。实在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过儿与迨儿在这一点上,也要向弟弟学习,遇事多思考、多总结。”
“嗯,娘亲说的对,儿子记下了。”
在苏过而言,他已经怀疑苏重所说的这些,并不是从哪儿听来的,而是源自于他自己。虽然他不明白自己的这个弟弟为何懂得这么多,或许暂且只有用天赋异禀来解说了。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个聪明的捣蛋弟弟,为这个家增色不少。
一切都是缘,没必要深究其中的因果。
苏轼与佛相交,喜欢与之谈佛论道,从中吸取人生哲学理念,却不执着其中。
曾经年仅七岁的苏过,便经历了家庭的大起大落,从丰衣足食,到缺衣少吃,相对于在一层不变的人生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加之苏轼这个父亲的影响,心智比一般同龄的少年要成熟许多。
苏迨亦然。
笑着面对人生,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