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如果别人有和他不一样的想法(包括老师),那就是别人错了,他是对的。
这类型的学生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从开始学书法一门就开始固执己见,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凡事都要以自我的意志为中心。
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来说会在某一方面会有闪光点,但是在别的地方,问题很大。除非他在某一门特别优秀,或者愿意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再在领路人的带领下,会取得一番成就。
第二种学生则是在学习一点皮毛之后,稍微露出一点悟性,加上老师和学生的赞扬,飘了起来,然后开始主观意志控制写字。
一般这类型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些天赋,所以老师前期都不会怎么去点出这些错误,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周围的学生基本功追上自己甚至超越自己,而自己依然在吃老本,没有多大的长进之后,会变得自暴自弃,不可理喻,甚至攻击那些超过他的同学,抹黑那些同学,通过这种方法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这种类型的学生,我建议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学学,多看看,多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3、接受不能。
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遇到这种问题。
书法这门艺术,大部分人其实没什么基础,为了应付高考,走个大学而来的。所以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提别浅显,但是高考书法考试,我们所考的内容,跨越五千年的历史,学的东西有很多,却只有半年的时间。
在半年的时间内,我们要把自己一无所有变成一个能考上大学的书法生,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单位时间内,我们所要接受的知识量以及我们需要的训练量都是我们前十八年所没接触过的。
其强度对于很多人而言,超过心理底线太多太多了!
而大部分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养成系统的学习体系,想要半年内接受这么大的知识量,就像拿着脸盆去在暴雨中接水一样,看似接到了很多水,但似乎漏的水更多。再加上紧张的横向对比以及纵向对比,很多人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面对困难退缩了起来,甚至开始反感书法,自己为自己设定障碍。
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我能给的建议就是:去接纳它,多看、多写、多想,只要你超过别人,你就能考上大学!
第四种成因:我是为了xx才来学书法的。
其实每年七八月份都有一批学生选择退缩,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他们学习书法,不是因为想考大学,也不是因为喜欢书法。单纯的因为自己的朋友(恋人)来这里学习书法,不想分开,甚至不想异地才来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家里逼着来学的。
他们对未来没什么想法,甚至对于大学的概念很模糊,也不知道学这个,花这么多钱,究竟能得到什么?
所以他们很迷茫,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到最后所有的负面情绪却都强加给他们,让很多人接受不能。
所以这部分人有的滋事打架,有的夜不归宿甚至玩失踪,还有的沉迷游戏,晚上精神,白天昏昏欲睡。
直到别人联考过了,他们只会躲到一旁偷偷痛哭,或抽根烟,吞吐一会,也不知道以后该干嘛。
所以,各位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明白自己分析成绩的作用,然后去努力完成它!
在这里我提一下总目标:统考。
各省书法统考的情况不尽相同,以山西这边为例,基本上可以分为:理论、临摹、创作三部分。(河南等省份还有篆刻一门)
每一部分的分数其实是相对固定的。
理论10分。
临摹30分。
创作60分。
我们在分析成绩的时候,必须以本省统考作为标准,然后计算自己剩余的时间,去把问题尽可能的细分到每一分钟。
首先我们来分析理论这十分。
应该说理论这一块是最容易拉开分值差距的,但是往往也是大家最容易失分的。
从近几年山西省的理论考试试题来分析,这十分有4-5分会在填空/选择/判断对错/连钱题中出现。剩下的五分会分成两到三道简答大题出现。
一般的高考书法培训点都会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大家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熟背下来,然后多练习理论试题即可。
临摹这一块,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隶书临摹;第二部分是楷书临摹;第三部分是行草书临摹(篆书临摹)。
每一门临摹都是同等的分数十分,考试试纸为斗方。
第三部分为创作部分,其中分为楷书创作以及非楷书创作两部分。
两门创作各三十分。
我们在做成绩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阶段性目标以及与总目标之间的差距,并用自己所学的方法有效的缩小这个差距。
对于这个比较,我建议各位同学找自己的师长帮衬,效果会好一些。仅凭自己去做,会陷入意识偏差中,越走越远。
无论哪一门书法,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三部分内容:线条、结字、章法。
我们在分层次设定总结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时,都要从这三方面去总结。
单向线条内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做到?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联系、呼应我们有没有考虑到?
整张作品中,线条的笔调是否一致?
我们临摹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原字帖是否形似神似?
……
然后我们再把这些内容放到统考的范畴内,各项临摹一一对应的去检查,自己主攻的两种创作也一一对应的去检查,这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阶段性的提升,为我们未来时间的学习找准方向,去更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整体的成绩分析再做一次详细的总结,基本上未来半个月的学习大框架就定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