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汴京(即开封)
天色渐渐变暗,细雨纷纷下落,宫人们一群群正在上灯。
朱温的房中,更是点了数十支蜡烛,灯火通明。
他早已接到了消息,推开窗,望着上空乌云缓缓甫移,雨点劈啪而下。
他深深呼吸了一下,发出一声长叹,充满着羡慕,也充满着嫉妒:
“生子当如李亚子!”
他是这样赞赏李存勖的。
他捏起放在案几上的战报,久久的凝视着,透着万分遗憾的语气,喃喃道:
“看来,李氏是不会灭亡的了!李克用,你生的好儿子啊,看看我家的几个,一个个都如同猪狗一般!”
朱温真心没有预料到,潞州大军居然全军覆没,而且是崩溃的如此之快!
不过,就算败一场,
以大梁的实力也算不得什么,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真正让朱温担忧的,是对方的潜力。
一个如同朝阳般崛起的对手。
进攻速度如此迅捷,决断如此果毅,让人实在是有些心惊。
看来,当初想将河东李氏借机一举拔除的构想是过于乐观了,眼下建立怎样的新战略,应该好好想想。
“潞州之事,你有何看法?”千万念头在朱温脑海中运转,但是他先求问于身边一人,
崇政院的敬翔。
敬翔,少时聪明过人,反应灵敏。
他酷爱读书,尤其擅长于写文章,曾被称为少年英才。
他曾于唐朝末年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未能金榜题名。
因此心情郁结,便投奔同乡王发(在朱温军中任职),敬翔就在军营中替一些不识字的将士代写家书、信函、报告,同时也给自己解决了生活问题。
(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求发展,没有把脑子读坏~)
敬翔的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的喜爱。
有时,他写的一两句话竟被当成警句在军营中广泛流传。
朱温也很喜欢这些浅显通俗的警句,当听说是部下王发的同乡所写时,便对他说:
“听说你有位老乡很有才华,你带他来让我见见。”
见到敬翔,朱温便问他:
“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指导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先生觉得这个想法如何?”
(这个问题感觉问的好傻!偷偷怀疑一下,朱温在故意挖坑,试探敬翔。后附史籍原文)
敬翔没有点赞,而是说:
“从古至今的用兵之道,都贵在随机应变,出奇谋而制胜。”
“好比古代的礼俗都没有沿袭下来,变化极大,何况是用兵之道。”
“一味学习《春秋》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本来战场就变化莫测,百战难以百胜,再拘泥于教条,那么大王的大业也就不用指望了。”
朱温听后连连点头,非常高兴在军中得到这样的智谋之士。
(有脑子还敢说实话!能说会写放在哪个时代都容易出头,嘴笨的人真心吃亏好多的~)
他马上让敬翔担任了军职,每逢行军打仗,敬翔都伴随左右。
时间不长,敬翔向朱温提出改换文职,因为他发觉自己不太喜欢做武官,更不可能擅长领兵,指挥作战,而做文职却是他的特长。
朱温很爽快地答应了,改任他为“馆驿巡官”,专门负责文书奏章的起草工作。
从此,敬翔成了朱温的重要幕僚,他的才华崭露也有了很好的机会。
后来慢慢成为朱温片刻不离的心腹军师。
------我是华丽丽的分隔线吖------
《五代史补》原文:
敬翔应《三传》,数举不第,发愤投太祖,愿备行阵。
太祖问曰:“足下通《春秋》久矣,今吾主盟,其为战欲效春秋时可乎?”
翔曰:“不可。夫礼乐犹不相沿袭,况兵者诡道,宜其变化无穷。若复如春秋时,则所谓务虚名而丧其实效,大王之事去矣。”
太祖大悦,以为知兵,遽延之幕府,委以军事,竟至作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