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铃是1984年土岭四中建校时的第一届高中生。
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性格甚是开朗,学校开展的各项huó dòng,很是活跃。
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由是,各任课老师,都很喜欢这个农村来的学生。
全校,上至领导,下至学生食堂做饭的师傅,没有不认识她的。
高三复习进入了综合阶段,此时的小铃,不知是心理压力过大,还是中国的高考,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结果在后来的几次大型模拟kǎo shì中,成绩不太理想,最后竟在七月的高考中,一直名列前茅的小铃,居然名落孙山。
为了个人前途,小铃,又重新回到四中复习了。
到了学校后,小铃首先找老师分析她高考失利的原因。
从高考的成绩看,小铃在文科上占有极大的优势,理科相对薄弱。于是有的老师建议小铃改学文科。
拿不准主意的小铃最后在一些老师的建议下,让她自己最好去和教历史和地理的老师们聊聊,给她提点儿建议。
小铃找到了几名刚毕业的学文科的海宁等几位年青教师。
海宁等分析道:看你高考的成绩,改学文科,一年的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地理上,考个专科学校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要考上běn kē院校的话,还得做再复习一年的准备。如果继续复习还学理的话,明年也能考个专科学校的。至于是读běn kē还是专科,就得看自己的打算了。
小铃认真地听完老师的分析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老师,我只想复习这一年了,不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是我的身体不太好。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了,冬天冷,夏天潮,这三年,我都得了风湿了。本来已经在二中复习了,在我姑家住,睡的是火炕,这样我的病能好很多。实不相瞒,我在二中都上了两周的课了,但感觉二中的师资水平和我们四中比差距太大了。为了不耽误学业,我才咬紧牙关又回母校复习来了。”
说话的语气中,小铃透出了坚毅。
于是,海宁和几位年青老师们建议道:既然身体条件不太好,又只做复习一年的打算,改与不改,考上的都是专科,这样的话,与其改学文不如继续学理。
由此,海宁和小铃有了些许接触。
小铃听婆婆说话的语气有些疑虑,便说道:“妈,明天晚上早点儿做饭,我和晓义回家吃。吃完饭,我和晓义上鲍老师家去。”
说完后又补充了一句说道:“妈,你不是知道鲍老师的家在哪吗?”
事情就这样敲定了。
第二天傍晚,吃完了晚饭的海宁,正在院子里和家人聊天呢。
忽然“砰砰”的两声敲门声。
孩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开门去了。
孩子大声问来人道:“你是谁,找谁啊?”
一名年青女子,柔和地说道:“这是鲍老师的家吗?我找鲍老师。”
孩子一听是找父亲的,便开了门。
很快,来人便走到了房子的窗户前。
还没等海宁看清楚来人是谁,就听来人笑呵呵地说道:“老师您好,吃完饭没呢?”
未等海宁答话,来人又笑呵呵地说道:“鲍老师,认不认识我了?”
海宁仔细地看了看来人,说道:“哦,是小铃啊!你怎么来了?”
小铃笑着,并指着身边站着的男人说道:“这是我ài rén荀晓义。”
海宁同荀晓义握完手说道:“到屋里说话吧!”
说完,海宁把妻子孩子介绍给了小铃和她丈夫。
说了一会儿话后,小铃说道:“老师,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来吧?”
海宁答道:“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无事不登三宝殿嘛!老师的家,虽说是茅屋草舍,不是什么高楼大厦,更不是什么宝殿,但既然你和ài rén来了,一定是有事了。”
小铃接过海宁的话说:“鲍老师,尽管在四中时没有教过我,但我毕竟是四中毕业并考上大学的,所以,见了四中的老师特别的亲。从考上大学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鲍老师呢!这么多年了,鲍老师还能记得我,太让人高兴了。”
海宁说道:“之所以还记得你,还不是因为你们是四中建校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吗?当时,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的劲头儿十足,而你又是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当时的学生少,学校的huó dòng又多,你各方面的表现可谓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老师当然记得你了。再说,老师记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班级里学习最好的和最差的,最遵守纪律和最不遵守纪律的,最机灵和最愚钝的,最勤快和最懒惰的,甚至是海拔最高的和最矮的,最胖的和最瘦的,说句老师不该说的,还有长的最漂亮或者最丑的,这些,给老师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听完海宁说的话,虽是第一次见面的小铃的ài rén荀晓义不无自豪地说道:“那么说,小铃应该是最漂亮的了?要不鲍老师怎么记得这么深刻呢?”
海宁接过荀晓义的话说道:“怎么!吃醋了吗?我可以实话告诉你,小铃,当然不是最丑的,自然也够不上最漂亮,但为什么能让人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小铃上学时,是当年四中最优秀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啊!”
时间不觉过去了半个小时,小铃说道:“不再说以前那些陈芝蔴烂谷子了,好像在吹嘘自己似的,还是说正事吧!”
说完看着海宁。
海宁没说什么,心里暗想道:一定是小铃家里有什么医院的医生治不了的病了,这王中梅的名气可真够大了,连从来没有联系的学生都知道了,但脸上并没有任何表露,只是静静地听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