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刺汪大案
华胜利听到特派员孙永年,说起了在汪精卫在南京遇刺的事情后,他也很惊讶地问道:“我这段时间,一直在与日本鬼子作战,何况我还身在东北这个被日本鬼子扶植起来的傀儡的伪满洲国的黑龙江省东北进行着征战,当然不知道这一惊天的新闻。”
孙永年道:“这也难怪你不知道了。现在的国统区里面,各大报纸早就争相报道着汪精卫遇刺的事件……”
华胜利在孙永年的口中知道了刺杀汪精卫大案的经过:
月1日,在南就复成桥中央党部大礼堂,国民党第四届六中全会开幕了。作为国民党“五大”的预备会议,它被称为“冠冕云集”、“济济一堂”。
这一天,百余名中央委员早早前往中山陵拜谒,上午9时,在党歌声中,行政院院长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发表了开幕词。汪精卫说,“今当开会之际,所能报告者,便是精诚团结精神,永远不散。我们对于国难之痛心,增加了我们无限的努力。我们决心以无限之勇气,来担负这责任,来谋国难之解除……”
开幕式结束后,9时30分,全体中委聚集在第一会议厅门前,集体合影留念。《中央日报》报道说,“各中委分五排站列,汪主席精卫、张常委静江、阎常委锡山、张常委学良、张常委继等,列于第一排”;但镁光灯不断闪起之际,许多记者已觉察到了一个细节:汪精卫的身边留下了一个空位,******并没有来到拍照现场。
这个反常的现象,使接下去的事件显得烟波诡异、疑点重重。几分钟之后,几名常委等得不耐烦了,他们或东张西望、或窃窃私语。这时候,一名外披大衣、内穿西装的青年闪身而出,朝汪精卫连开三枪,枪枪命中。
汪精卫当场倒下。
但是,在照像的镁光灯的烟雾和声响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当时站在后排的人,因不明真相,只觉得前排的人向后挤去……
那个突然闯入开枪的青年,还系的徐恩曾、宪兵团的谷正伦以及首都警察厅的王固磐,纷纷赶赴晨光通讯社查找证据时,他另辟蹊径,逮捕了陈光国。从一开始,他就判定这是一桩政治离间案。
11月2日,也就是刺杀汪精卫案发的次日,戴笠就获得了陈光国的些许口供;紧接着,戴笠抓获了刺客孙凤海之妻、被称为“天生丽质”的崔正瑶。
对这个弱女子的刑讯逼供,是号称三民主义、“五权宪政”的中华民国,最令人发指的行径之一。但它使戴笠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口供……
当崔正瑶招供后,她不仅出卖了余立奎,而且还供出了周世平和胡大海等人……
更重要的是,在崔正瑶供认的众多涉案人员中,包括了一名“改组派”成员、与汪精卫形迹密切的青年。戴笠欣喜若狂,他以坦荡的姿态,将这个人移交给汪精卫心腹、宪兵司令谷正伦审问……
此后几天,伴随着陈惘子、张维的纷纷落网,伴随着大卷大卷案宗的送往汪公馆,“改组派”不再怀疑******了,而其他派系也无话可说……终于使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相信******并非是谋杀她丈夫的后台……
……
直到此时,戴笠才开始追捕该案的两名幕后人物,余立奎和王亚樵。
抓捕余立奎,被戴笠视为毕生最屈辱的事件之一。那一天,戴笠率领二十余名特务分批前往香港,抓捕余立奎和王亚樵。
但是,王亚樵早已得到了消息,他密报香港警务处,有人私带武器入境,结果戴笠被香港警务处处长亨利勃朗囚禁,关押了三日,直至南京送来持枪证始释……这是戴笠在民国十七年后,唯一一次坐牢……
走出拘留处后,戴笠一腔羞愤无处发泄,发誓要置余立奎、王亚樵于死地。他三管齐下,在收买香港帮会组织寻找王亚樵行踪外,并委派王亚樵同乡、旧友陈亦川遍访所识,“伪称代石友三送信……寻机面见王亚樵”。与此同时,他更致函港督葛洪亮,要求港方协捕王亚樵。
但不久以后,三套方案先后搁浅了:王亚樵狡兔三窟,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陈亦川虽然见到了余立奎,但很快被怀疑,“不惟无缘面见王亚樵,即余立奎亦迅速逃脱”。最后,作为王亚樵的朋友,葛洪亮对戴笠的态度极为恶劣,他说,按照保护******的惯例,不仅港方不会插手此事,倘若戴笠轻举妄动的话,他还将驱逐戴笠出境……
直到一九三五年的年底,戴笠才抓捕了余立奎。但是,为引渡余立奎,戴笠与港英当局开始了没完没了、近乎马拉松式的扯皮。港英法庭强调,作为十九路军团长,余立奎是******,香港政府不能予以引渡;戴笠反唇相讥,他说,余立奎更重要的身份,是王亚樵斧头帮、“暗杀团”的副首领,他所介入的刺汪案是杀人凶案,应按刑事犯条例予以引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