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李承乾被老李留下。 “高明,近来身体如何?”李承乾的身体状况一直是老李的心病,因为当前不管是百姓还是士族,孩子早夭,是一个大问题。 “谢父皇惦念!儿臣感觉好多了,孙神医,儿臣接下来只要要一直稳固根基。” “那就好!高明,你听了这么久政事,多日来,朕发现你的不仅有极为优秀的才辨之能,政治赋、变通之能连朕都汗颜。今日,朕想考较你一番。” “父皇请!” “高明,你觉得如今的六部中,哪一部更重要?” 李承乾没有急着回答,抱着一杯茶,等茶喝完了才开口:“儿臣以为,没有最重要的,只有更重要的!” “详!” “喏”李承乾拱手:“吏部,掌管下官员任用、考评,但是就如今而言,实用意义不大。” 确实不大,下九成官员都是世家所属,李氏王朝在官员中根基尚浅,所以老李不敢动世家。 “民部,管下户口,田地,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毕竟关系到百姓。” “礼部,象征意义比较大。” “兵部,除了招兵卒与武将选授,没什么用,因为有十六卫将军在,兵部更像一个干杂事儿的!” “刑部,掌管下刑法,名头虽大,管不到皇家,管不到大臣,管不到军卒!” “工部,在所有大臣眼中可能就是个打铁的。但是在儿臣眼中,它是大唐兴旺、战争成败的关键!” “哦”老李没想到,李承乾评价高的是工部。“为何?” “如果工部能够想方设法建造出提高物资生产的方法,或者机器,那么就是大唐腾飞的开始。” “格物致道?”老李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也想起军中那些不断更新的兵器,不断进步的锻铁之法。 “是” 老李忽然觉得自己的观念有些裂痕:“难道‘格物’才能使得下安康吗?” “不”李承乾摇摇头:“格物可使得百姓富裕,就像儿臣所献玻璃之法。如果有人能够做出类似玻璃之物,就是创新,不但能够为自己赚取钱财,更能为国家tí gòng高额赋税。” “但是儿臣也知道,大唐现在的社会形式,不到那个地步。”李承乾继续到:“儿臣认为,社稷应由两部分组成,意识和物质。” “儒学可以作用于意识,但教出来的不过武将眼中的‘腐儒’。利用格物之道,可使百姓富裕,民富则国强!” 到现在,李二陛下才明白,李承乾是在把自己的一些认知告诉自己。李承乾要的,是老李的认同! “高明,你想把自己的意志灌输给朕吗?” “父皇,您身为帝王,意志不能改变,只能不断补充!” 老李沉默了,这是李承乾第一次表露出一个作为储君的意志和治国理念。 “父皇记得儿臣曾提过的《中庸》一书吗?” “当然记得”李承乾提过《中庸》后,老李也再次仔细看过,有些收获。 “儿臣认为,论语可使百姓教化,但是中庸才是为政之道。”李承乾的面色平静,脸上满是严肃:“父皇觉得,为何吾中原有史以来已历几千年,不管是耕作方式,生活习惯,都是变化不大?” “……”老李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儿臣觉的,是因为历代帝王都用儒学的思想影响物质进步!而中庸之道,在平衡,然后利用平衡打破平衡。” 老李看着自己这个一脸严肃的儿子,一动不动:“谁教你的?” “儿臣没有人教,只是在读书之时,没有全信书中的内容。简言之,儿臣跳出了书本的内容。”末了,李承乾又加了一句:“儿臣以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高明,你动朕了,既然如此,朕也想让你动百官,用你的作为动他们。”老李决定看看李承乾能不能给大唐带来一些新的风气:“朕明日会下令你任工部里的工部司郎中,希望你能让那些官员默认提高工匠的地位,给大唐带来新的风气!” “喏”李承乾知道,自己总算不用再暗中进行那些事了! 第二,老李就宣布了任命,理由就是锻炼太子,至于为何选择工部司?选哪里有区别吗?然后老李算是引爆朝堂了! “陛下,太子年幼,何以担当此任!”最先跳出来的不是世家的人,而是房仆射。 “房卿,太子之聪慧,朕心里有数,朕也不会让太子乱来。也定会派人辅助。” “陛下,虽然工部司只是负责打造农具、兵器,但是依旧重要。贸然让太子接手,恐生乱子。” “房卿,朕选这个时间既不是替换军卒兵器,也不是为全国大范围建造水利之时。只有一个建造大明宫的任务,正好锻炼太子。” “这,建造大明宫如此大的一个任务,岂能交给一个八岁稚童?” “房卿多虑,建造大明宫今年开始不了!工部侍郎何在?” “臣在”一个老头从朝列中走出。 “建造大明宫的准备需要多长时间?” “禀告陛下,准备之事要一年!” “一年?为何?”房玄龄感觉奇怪了! “房大人有所不知,建造所用木材需要一年处理,石材也需要加工。” “这,陛下,臣还有一个问题,以后六部还设郎中一职吗?” 这是个问题,当年老李做了一段时间的尚书令,只是现在没有了尚书一职。难道太子做过郎中一职,在以后就不再设郎中一职吗? 老李也麻爪了!这个问题他还没有想过! 李承乾也觉得不还办了,如果后世也真的照这么来,以后就没有官职了。李承乾想了想:“父皇,儿臣有话。” “” “喏,请父皇在工部司设司郎一职,儿臣愿领司郎之职,请郎中、员外郎作为儿臣的左右手!” 群臣眼睛一亮,好办法,一个暂时出现的官职,可以化解所有尴尬。所有人顿时眼前一亮!太子聪明! “臣等无异议!” 在老李眼中,工部纯粹是个冷衙门,没有太大的权利,不会让李承乾得到太多的与重臣结交的机会,又能锻炼太子。 从此,李承乾早上要听政,下午去工部司。 当下午,李承乾就来到工部司当值。 到了这里,李承乾才知道,工部司不但负责打造农具、兵器,还有船,攻城器具。李承乾觉得,自己可以大展拳脚了! 刚上任,李承乾知道自己必须拿出点东西获得那些匠人的尊敬,而不是由地位带来的尊敬! 把所有官员、匠人集合起来,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诸位,本宫是新上任的工部司郎,也是太子。” 下面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安静”李承乾吼道:“从今开始,本宫希望诸位把我看作你们的上官,而不是太子。在这里,本宫是工部司郎!明白没有?” “喏” “好,现在,木匠站院子左侧。”李承乾一指自己左手边。 “铁匠,站中间。石匠,站右边!” 站好之后,李承乾发现,木匠有一千左右,铁匠最多,石匠和木匠差不多。 “哪位可以告诉本宫,木匠、铁匠、石匠一共有多少?” “禀报太,,郎中大人!”一个官员走出来,拱手道“木匠九百三十七人,石匠一千一百人,铁匠三千八百二十一人。” “你的名字,官职!” “下官许言,工部司员外郎!” “你对所有工匠中熟悉吗?” “这,,恕下官愚钝,不能全部熟悉。”许言一脸尴尬。 “是本宫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你知道工匠中谁最有威望,谁技术最高吗?” “下官知道。” “那好”李承乾到:“本宫希望你选出五个人,木、石匠各一个,铁匠三个,本宫要的是威望和技术,不是那些品德下等的人,记得,首重品德!还有,如果出了问题,你这个举荐人负有责任!” “下官明白!” “你可以斟酌一下,明日给本宫!”李承乾不会让他现在就出来,否则就明显是在应付自己。 “喏” “好了,各位回去做个自的事情吧!” 李承乾把郎中和员外郎留了下来。 “两位,近期有什么事情吗?” “有,第一就是大明宫的准备事宜,吾等还没有拿出具体章程;第二,军卒冬训,不管是铁质兵器还是木质兵器,都消耗的很厉害,需要补充!” “好,补充兵器之事就交由两位,想必两位定是轻车熟路!本宫就不再指手画脚了!”李承乾决定把大明宫的事情揽到手里。“两位,带本宫看看铁匠的如何打铁吧!” “这,殿下万金之躯,还是不要和工匠牵扯过多!”两人难做了,太子和地位地下的工匠搅在一起,会被世家的人弹劾的。 “无妨,在这件事上,本宫已经把世家的人反驳倒了!”李承乾不在乎的摆摆手,示意无须担心。 “这,既然太子殿下一定要看,臣等自将介绍。”太子都不在乎了,自己这些整日与工匠打交道的官员就更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