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长乐他们玩了一个下午,吃了点以前没吃过的东西,李承乾回到宫里,就开始画明要玩儿的东西,然后交给夏荷。 今年冬日以来,不但是大唐连降大雪,东突厥也是,弄得东突厥的牛羊死亡很多。颉利可汗怕大唐趁机派兵攻占东突厥,就派兵进了朔州边境,是打猎。这一举动算是挑动了老李本就很敏感的神经,但是上年刚结盟,现在贸然调动军队有些不合适,怕真的打起仗来。 老李想了想,派鸿胪寺郑元寿出使突厥,一来问颉利可汗到底什么意思,二来探探虚实。于是,郑元寿就去了。 现在,郑元寿回来了,还给老李带来一个算是比较好的消息:突厥开始乱了起来,冬季牛羊死亡颇多。 突厥的兴衰,全部在于牛羊的数量。牛羊死的多了,来年必定口粮减少,难免死人。突厥不是不想南下劫粮,但是因为颉利可汗横征暴敛,加上本来各部入冬以来牛羊就死亡颇多,多部反叛,颉利没有办法,南下劫粮是肯定不行,本来就难,如果贸然发动战争,可能到最后,粮食没有多少,先撕破协约,肯定会招致老李的报复。 所以颉利采取了防守之法,但是不知道什么情况的老李不敢贸然出兵,当知道东突厥的情况之后,郑元寿就请老李出兵征讨东突厥。 不仅郑玉寿,连下面的世家华族,都在鼓动老李出兵。 老李看着下面一群yòu huò老李出兵的世家,暗中都快把牙咬碎了。这世家摆明是利用老李的报仇心理,鼓动老李出兵以后,再背后捅刀子。 至于怎么捅刀子?一句话‘李二陛下见东突厥式微,便急不可耐的的出兵雪耻,丝毫不顾今年百姓缺粮的现状。’就够了! 老李放开握紧的手:“诸位,朕刚刚与突厥制定盟约,却要首先违约,就没有了信义;利用他人的灾祸,就没有仁义;趁人之危取胜,胜之不武。即使他们部落全部反叛,没有了牛羊,朕还是不能出兵。” 一旁听政的李承乾撇撇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没钱,没粮。至于出兵是在背信弃义,要想出兵,还想不出理由吗? 如果大唐有粮,有钱,那大唐的子民就不会再在乎老李出兵,原因很简单,大唐百姓有荣辱感,如果不打败突厥,那大唐百姓就会觉得,让一些戎狄打败,还迟迟没有打回去,那是懦弱。 下了朝,老李把李承乾叫了过去。 看着下面站的恭恭敬敬的李承乾,正值壮年的老李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 “高明,今日鸿胪寺郑元寿的奏请,你觉得如何?” “禀父皇,儿臣认为,出兵与否都是对的!” 老李一下子来了精神:“为何?” “正如父皇所,出兵,难免会让百姓认为父皇您穷兵黩武,不顾国家贫穷,但是,不出兵也会让百姓恼怒我李家还没有洗刷大唐所背负的耻辱。但是父皇是因为国家没粮才没有贸然出兵的!” “是啊,现在的大唐没有做好与外族作战的准备。”老李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高明你的很对。民心、民意,这才是社稷的根基。” 李承乾默然,老李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名声的美化而奔波,任用隐太子的臣子,不在乎出身,只要一心为国,他都用。因为百姓看不起外族人,身负一半鲜卑族血统的老李极力推行百族融合。允许外族在大唐行商,就是百族融合的第一步。只要百族融合,人们就不会在意老李家身上的鲜卑血统。 “父皇”李承乾拱手:“儿臣有一法,可使百姓了解朝廷政令,更有利于政令的实行。” “”老李放下茶盏。 “喏,父皇,如今大唐印刷之术有了极大进步,何不利用印刷术,将朝廷政令广告下。” 老李想了想,“高明啊,这个办法有很大问题!” “父皇请!” “第一,百姓中识字之人甚少,如何让百姓知道?” “父皇使道府县官员念给百姓听,语言必须近白话,不管是否有人听,都得念!” “第二,如何使得官员不会曲解文章?” “父皇,解决方法很简单,如果官员故意曲解文章,那跟曲解朝廷政令有何区别?罪同抗旨!” “第三,费用呢?下十道,每道府县多如牛毛,费用不啊!” “这个,父皇,就要您与大臣商量,儿臣相信,这些花费与国库和民心相比,真的不算多。” “高明,你的方法却是动朕了”老李摸摸胡须:“朕召大臣商量一下。” “那,儿臣告退!”李承乾行礼,就要转身往外走。 “高明,你也留下吧!” “啊”李承乾霍然抬头看着老李,老李从来没有让李承乾参政过,这次事关李家皇朝的名誉,老李却忽然让李承乾留了下来。“喏!” 用过午膳,李承乾坐在殿里,等着‘大臣’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大臣’到来,李承乾一看,果然,老李口中的大臣,只有从策府带来的老臣。 “参见陛下,参见太子!”一众老臣也是挺奇怪的,老李商议事情可从没让太子参与过。 “诸位平身”老李一挥手:“今日召诸位来,是因为太子向朕献上一法,但花费颇大,是以,朕召诸位商议。太子,一下你的主意。” “喏” 李承乾想了一下,把之前谈话内容总结一下,给他们。 “殿下计策甚好,臣无异议,只是有几个问题。”杜如晦先发言。 “杜仆射请!” “请问殿下,您估计大唐一共需要印刷多少份政令?” “大唐一共一千五百余县,县下设乡,故两万份足够!” “这两万份花费几何?” “这个本宫不知,但是不会超过二十贯。” “一份政令花二十贯,可让百姓得知,不算多,毕竟每年政令不算多!”房玄龄道。 “房相,错了。不是每年几份,而是每月两到三份。” “这么多,为何?”长孙无忌终于开口了,之前是略有忌讳太子是自己外甥。 “舅舅,朝臣每月休沐三日,每旬议事颇多,朝廷可以把朝上议的事情引到纸上,传到州县,这样,百姓就容易了解朝廷之中官员是如何议事的!也会多关注朝廷政令的利弊。” “比如今日早朝,可写父皇为仁义所思,放弃征战突厥之事!” 老李眼前一亮,这个方法等于钳住世家的嘴,而且再敢在朝上大放厥词,那可就等于失了民心。 长孙无忌一听,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不是在所有官员身上安了个箍吗?“那两万多的读书人,能找到吗?” “两万多读书人?”老李一听也是麻爪了,好多啊! 李承乾把插在一起的手松开,叠放在腿上:“两万多读书人,难道一乡连一个读书人都找不到吗?” 老李和长孙无忌一听,是啊,两万读书人是多,但是一乡几千人难道连一个读书人都找不到吗? “好计策!当真好计策,只是一年需要七百多贯用在这上面!” “不算多,尚且负担的起!就这样!”老李直接拍板。 “那,由谁负责呢?”房玄龄问道。 老李看了看三位大臣:“礼部或者民部?”老李比较倾向与礼部,因为李孝恭执掌礼部。至于民部,因为民部有全下的州县资料。 李承乾看不下去了,如果真的让礼部执掌,难免让下人诟病!“儿臣以为,最好还是魏大夫执掌。” “魏征?”老李最不想见魏征,两人互成名声,如果这个大杀器让魏征执掌,难免让自己难受。 “父皇,此告布下之事,须得一位绝对不会偏倚之人执掌,魏大夫之诤谏之名,名扬下。正名行正事!” 老李明白了,如果真的让李孝恭护或者民部执掌,难免让下人认为朝廷言事不真。“太子中所言甚是!诸位呢?” “陛下圣裁!”三位大臣知道,李承乾出了这个办法,其本意是在为李二陛下正名。但是老李想的更深,比如,美化某次事变。 三位大臣走后,老李走到书房,在上好的宣纸上用飞白体写下:为君仁道四个字,让殿中省装裱之后,赐给了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这次献的策略,不但使得自己有了与世家争夺民心的方法,还能钳制世家。重点是,老李有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当然,至于李承乾的本意,不但是为老李正名抗世家,更是为了振奋读书人的心志。只有有了报国之志的读书人,才是合格的读书人。 通过这种塘报,百姓有机会了解朝廷的政令,然后,那些趁机剥削百姓的官员就得收敛,然后百姓就知道朝廷的政令好在何处了! 走在回家路上的三位大臣,想的不仅是政令,还有老李竟然让李承乾参政,这是一个正式培养储君的xìn hào,相信在不久之后,老李就会让李承乾真正的上朝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