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是啊,这观象台上所引起的有没有挂星槎的设问,按现代的说法,也就是有没有天外飞行物的问题,这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无法获得答案的。不要说是那个时代,就是一千五、六百年后的今天,世界上形形色色的‘ufo’ 研究者,又有谁能作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呢?世界上,有些问题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上百代人,一代一代地千百年承接着探索和研究的!不过,在我国的史料中,倒的确有着关于类似飞船、飞碟方面的事件记载。……” </p>
镜头画面:</p>
何承天与慧深两人开怀而笑……</p>
夜空中,明月在薄云中穿行,满天的星星在闪烁。秋风习习,秋虫唧唧……,宁静的夜色中,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p>
何承天又拿过两块月饼,给慧深一块,师生俩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又指着夜空,谈笑着,遐想着……</p>
露台上,慧深将一盏防风灯放在案头,他又打开一卷书,与何承天两人津津有味地讨论起来……</p>
旁边,香炉中的香雾袅袅飘飘,直上云霄……</p>
观象台变远了,小了;瓦棺寺也变远了,小了……</p>
飘入云霄的香雾,在夜空中变幻出抽象的时空飞转画面……</p>
飘飘袅袅的香雾……来自一只手中一支燃半的香烟……,司马义正坐在新买来的电脑前,电脑屏幕上打满了文字……(字幕:司马义)</p>
</p>
9-17、 司马义家中 (内,夜)</p>
沉思中的司马义……</p>
司马义(内心独白):“在唐代僖宗广明年间,也就是何承天与慧深这段对话之后,又过了三百多年,《洞天集》中有这样一段十分奇特的记录:‘严遵仙槎,唐置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遵象,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槎亦飞去。’……” </p>
司马义掐了烟,他翻开了资料,看着、想着……</p>
司马义自语着:“这里的《洞天集》是唐僖宗广明年间,即公元880-881年的作品,书中的这段记载,至少说明那‘仙槎’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皇宫里了。书中提到的李德裕,是《洞天集》此书三十年前的唐朝宰相。麟德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大殿。严遵,就是慧深与何承天两人讨论中所提到的严君平,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西汉名士杨雄的老师严君平。这位严遵严君平以卜筮测算为业,且算之精准,故后人将发现的仙槎以严遵命名为:严遵仙槎。而那‘仙槎’,直到‘广明以来’才飞去……,这广明,就是公元880-881年,就是说,那‘仙槎’直到《洞天集》此书写成之年才飞去。” </p>
画面,渐渐拉开:</p>
电脑桌旁一大排书架,书又明显地增多了。</p>
旁边,写字台上,《洞天集》特写镜头……(化出):</p>
</p>
9-18 、化为出卡通镜头</p>
云雾飘渺,隐约出现宫殿楼台……</p>
唐朝麟德殿前,模糊地出现一艘巨大的仙槎……</p>
仙槎上有宰相李德裕所刻的严遵像……(化回):</p>
司马义(画外音):“可以说,《洞天集》中的这段描写,把这仙槎的大小、出现的地点、材料特征,当事人姓名,及仙槎离地球的时间等等,都记载明白了。” ……</p>
</p>
9-19、 司马义家中 (内,夜)</p>
画面回到司马义的电脑桌前……</p>
司马义翻开《燕山夜话》,自语着:“《燕山夜话》也说到这事儿了……,这儿这儿!” 他用手指敲点着,“呵!我国著名学者邓拓同志,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评论这段史料时也说:‘这段文字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仙槎』,简直与飞船无异。啧啧,说得多好,‘这仙槎简直与飞船无异’!” </p>
司马义放下《燕山夜话》,又抽了支烟……</p>
电脑旁有好多本书,其中一本《博物志》和一本《梦溪笔谈》较为醒目……,司马义又拿过了《梦溪笔谈》。</p>
(请注意书籍的版本形式,司马义是现代人,他所用的书籍,有可能是古籍版本,也可以是现代版本,但基本上都是册页装本;而慧深是南北朝时期的人,那时期的书籍版本形式还是卷轴制。——编剧)</p>
司马义(自言自语):“而关于挂星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这段文献资料更重要,对,更重要!沈括是宋朝的严肃科学家,……” 变司马义画外音):</p>
</p>
9-20、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白纸黑字地这样写着:‘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坡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见之。予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吻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近但见天赤如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比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尝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p>
镜头画面:</p>
《梦溪笔谈》,书名渐渐放大……</p>
神色专注的司马义……</p>
化出模糊镜头画面:</p>
阴晦之天,渐为夜色……,一片湖水……湖边的书斋,书斋有雅士持书于窗户口,他睁大了眼……</p>
湖上渐渐出现一个类似蚌形的飞碟,飞碟越来越大……</p>
越来越大的飞碟渐渐张开一条逢(吻张其壳)……,逢越张越大,里面白光如银,强烈的灯光从中射出……</p>
强光照射到很远很远……,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p>
强光收却,飞碟倏然起飞,飞速奇快……,在云霄中渐渐消失……</p>
樊良镇的沿湖边,和湖面船上看热闹的人们……</p>
樊良镇上的“玩珠亭” ……</p>
</p>
9-21、 司马义家中 (内,夜)</p>
电脑前,司马义凝神思索……</p>
司马义(内心独白):“这里,不仅形象地描述了飞行物的形状、大小,更生动地描述了飞行物内发出的光:‘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