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盛大的祈日仪式摆足了场面,尤其那座架得高高的、装有九九八十一条小生命的补阳台分外醒目!殿前祈日坛上的刘骏皇帝,你真的昏庸到这般没有人性?竟然端坐在此,等候着焚烧九九八十一个祭童的时刻!这个伤天害理的戴法兴,别看他不露声色,其实他心中好得意啊!哦,中书通事舍人巢尚之巢大人,昨晚你一宿未睡哭肿了双眼,你本想丞救八十一个童男,没料到,最后一个晚上,一道圣旨,自己的宝贝孙儿也上了补阳台,这怎能不让你痛断肝肠!” </p>
镜头画面:</p>
(俯视)全景……,补阳台……</p>
祈日坛上……</p>
刘骏,漠视着眼前的一切……</p>
暗自得意的戴法兴,嘴角露出一丝阴险的笑意……</p>
中书通事舍人巢尚之,红肿的老眼中隐隐闪着泪花……</p>
文武官员,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心惊肉跳的时刻……</p>
巢尚之的特写镜头……</p>
巢尚之(内心独白):“昏君,只要补阳台上一点火,老夫就撞死在你面前,以惊天下!” </p>
</p>
20-23 、古道 (外,日)</p>
古道上,一骑快马在奔驰……</p>
骑在快马上是祖冲之,他面色焦急……</p>
</p>
20-24、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补阳台上木笼中的孩子们,你们可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危在燃眉!也许你们并不懂得‘祭童’的真正含意,但你们从自己被抓时父母家人的绝望悲哭中,已经感到了有可怕的事情要来临。尽管这两日你们在宫中吃得好,住得好,还全都换上了新衣裳。可你们本能地感觉到了一种危险和恐怖,本能地有种不安,甚至面前的精美点心也引不起你们的兴趣了。” </p>
镜头画面:</p>
木笼格中的身着新衣的九龄祭童……,泪眼汪汪……</p>
由几十根丈高的粗圆木撑架着的、如空中阁楼般的补阳台,下面堆满的待燃的干柴、芦苇……</p>
顺着四个方向而上的四架木梯……</p>
木笼格中泪痕满面的孩子们,任面前的架板上放着点心、水果……,没有一个孩子去碰那些可口的食物……</p>
重阳和巢尚之的孙儿小宝的特写镜头……(字幕:重阳)(字幕:巢尚之的孙儿小宝)</p>
</p>
20-25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哦!在那宫墙宫门外面引颈而望的九九八十一个祭童的爷娘长辈们,你们所流出的已经不是泪,而是心中的血!这叫什么世道哇,就算天狗要吃太阳,那也不是百姓们造的孽呀!……” </p>
镜头画面:</p>
在宫门外的空场上,云集着那九九八十一个童男的爷娘长辈。他们都焦急地、悲哀地、泪流不止地翘首望着宫门内,望着那座高高架起的、关着他们的骨肉的补阳台……</p>
宝根爷娘……</p>
金锁奶奶……</p>
小牛父母……</p>
巢尚之的儿媳妇和家人侍女……</p>
</p>
20-26 、古道 (外,日)</p>
快马在奔驰……,奔向建康城……</p>
骑在快马上祖冲之,满头是汗……</p>
</p>
20-27 、司马义画外音配镜头画面</p>
司马义画外音:</p>
“而此刻,当了两年瓦棺寺方丈的慧深,望着远处那补阳台木笼中的孩子们,心中更是愤怒无比!这些孩子们,这些可怜的小生命怎的了?难道说朗朗乾坤,真的要做出骇人人惊闻的伤天害理之举么?可是,昨天下圣旨的时候,却是说得冠冕堂皇的呀!” </p>
镜头画面:</p>
双眉微皱、面色严峻的瓦棺寺方丈慧深……(字幕:瓦棺寺方丈慧深)</p>
慧深回想着接圣旨和临出发前的情景……(转景化出):</p>
</p>
20-28 、瓦棺寺 (外,日)</p>
瓦棺寺,慧深、智明率领众僧人跪地听旨……</p>
内侍:“皇帝诏告:自丁酉年己酉月秋分日起,改孝建四年为大明元年。因《元嘉历》载,秋分之日将有日蚀,为此,圣上将于明天改元之日,在合殿丹墀前同时举行祈日大典。届时,瓦棺寺、道场寺、龙光寺和尸黎密寺,各选派二十名僧人,于祈日坛前诵经做法事。钦此。”</p>
慧深:“阿弥陀佛!瓦棺寺众僧领旨!”……</p>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商传 先生提出: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的行为都是承上天的旨意,他发明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现在的历史剧中常常用这句话。本剧的时代远远早于明朝,所以,本剧中的圣旨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只用:“皇帝诏告” ——编剧注)</p>
</p>
20-29 、瓦棺寺方丈室 (内,晨)</p>
瓦棺寺的方丈室内,两个小和尚伺候慧深方丈换上了大红袈裟……</p>
智明长老突然进来,神色紧张,慧深奇怪地望着他……</p>
智明:“你们先退下。” 两个小和尚合十施礼,退出门外。</p>
慧深:“出什么事了?” </p>
智明:“方丈,出大事了,今日的祈日大典上,皇帝要用九九八十一个九岁童男祭日补阳!” </p>
慧深大惊:“什么?用九九八十一个九岁童男祭日补阳?” </p>
智明:“正是。” </p>
慧深:“你怎知道?” </p>
智明:“你发现没,这两日,寺里突然多了不少合家一起来烧香求佛的香客。”</p>
慧深:“嗯,好像是。”</p>
智明:“本来也没怎么在意,可今儿大早,有两位妇人来拜佛时,两个人竟一起在佛前哭晕了过去。”</p>
慧深:“现在醒了?”</p>
智明:“醒了。仔细问了,她们两人是婆媳俩,那老妇人的孙儿,即年轻妇人的儿子,就是被抓的九龄祭童之一!”</p>
慧深:“九龄祭童?”</p>
智明:“九龄祭童,就是今年九岁,并且是九月所生的男娃,共九九八十一名,要在今日祭日大典上祭日补阳!”</p>
慧深大惊:“祭日补阳!”他一拍案,“那就是,就是,就是当场活焚!”慧深说这话时,气得人都有点发抖。</p>
智明:“正是。”</p>
慧深:“骇人听闻!伤天害理啊!”</p>
智明:“正是骇人听闻!伤天害理!”</p>
慧深呼呼地喘着气……</p>
智明:“方丈……”</p>
慧深:“……哦,阿弥陀佛,那婆媳俩,好生照料一下。”他努力平息着。</p>
智明:“弟子们本想让这婆媳俩好好歇一下,唉,可怜那两个女人,说什么也不肯留下,刚醒来,顾不得身子虚弱,又走了,说是还要赶到台城皇宫去,去看她们的儿孙。” </p>
慧深:“罪过,罪过,可那圣旨上,不是这么说的呀!” </p>
智明:“是啊!圣旨上根本就没提到祭童补阳。方丈,一会儿就该起程了前往台城皇宫了,这祈日大典,我们还去么?”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