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谁这时饿着肚囊?
来回乞讨四处浪。
谁四季无屋容身?
城市飘游似鬼魂。
人没有杀死孤独,
却被孤独而消融。
有人说,喜欢读书的人,大都是孤独之人。罗靥除了赶场子,就是看书,渴望有一处净土,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读书四问:“有用吗?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每天读书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最后转化成骨和肉,长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在人生黑暗时,能看到光明;人生低谷时,能看到未来;在人生绝望时,能看到希望。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社交,以书为友,以书为师。读书,就是与高尚的人在交流,与高手能人在交流,与同道中人在交流。
刘瑜说:“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为超越书,而不是迷信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离开此山中,绕出到山外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像作诗那样“功夫在诗外”,读书也是如此,“有为而不为”不断提升读书的品质,许多读者只迷信初读之书不能自拔,迷失其中。
读各种各样的书,到了一定境界,就会觉得读许多书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读书就是心里骂着mmp还是笑嘻嘻地读。
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房价这么高的社会,物价飞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相比之下账户里的存款总是显得很少。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穷”肯定会是答案,穷苦无依无靠不是孤独的感觉。
孤独是生活无忧,享受孤独。理想的是有一所小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周再无需其它。这是多少人盼望的生活,兴许还能再阔绰,养一只小奶猫或小奶狗形影不离,那就更好了。
这是罗靥的想法,也是所有人都想拥有的自由生活。看似简简单单的愿想,其实是解决了温饱,却吸引着无数孤独的灵魂。吃、穿、住、行都解决了,想读书就读书,想逗猫遛狗都行……这是人精神层面的追求。
“在夜场的舞台上,我演绎过很多书中人”。但此时的罗靥,她再也不是戏里的角色,而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看过了太多的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拥挤不堪的人群,或许只有在这里,罗靥才会放下一切伪装,卸下夜场霓虹灯光下层层面具,去做真实的自己。
读读书,听听雨,看看飞鸟掠过,原来生活也能如此简单。
喜欢看书的人,不妨就去读一本好书,让纸张上的文字,细碎地留在身体里,变成新的营养。
文人“游于艺”的精神,把它视为一种把玩的游戏,一种娱乐自己的方式。“我不喜欢模仿别人,从小就这样,写字也是这样。写字我是喜欢,却不喜欢大庭广众之下的正规仪式、活动之类的。”
知乎网友说:“我以为别人对我谦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对我谦卑,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见识多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自己。世面见多了,眼界就宽了,心胸也广了,格局也大了,**就少了。
《平凡之路》歌里唱的那样: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见过绚烂,成熟沉稳,说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唱歌的人至真至诚,听歌的人如痴如醉。
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当你见过荣辱,你就不会彷徨;
当你食过珍馐,你就不再垂涎;
当你见过世界,你就不再仓皇。
看一个人有没有见过世面,不是披金戴银,周游世界,而是阅尽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精神内敛。
米开朗琪罗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明白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华衣美食不过如此,金钱名利都是云烟,素与简才是人生的本真。
“文学是求真的,文艺传播正能量是向善的,我做了这么多年求真向善的文学和演艺,突发奇想,反正四季轮回,闲着也是闲着,忙着也是忙着,我想探索一下美的世界。”
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白天跟着太阳的升起而起床读书,晚上孤独写文章。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深居简出,不混圈子,专心写作,坚持下去,累时听歌、睡觉,只专注于自我的世界,让头脑和身体保持简单。
简单之物,始于纯粹,但并不代表它是空虚的。相反,最有深意的事物,往往匿于简单之形。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等待中体验简单的乐趣。
“还记得吗?刚从s小城来到这个偌大的h大城市,有点像是井底之蛙……大概是h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太多了吧。哪想到车流人海,老实说,没有手机导航,走哪都会迷路。”罗靥很难否认自己不是路盲。
在这危机重重的h大城市,罗靥还记得只要是上了一些年龄的老人,都会把钥匙挂脖子上,人出门跟着钥匙也出门,这样就不会忘记拿钥匙。还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这些老人普遍养得比s小城的老人更年轻滋润,可是大脑用过度更容易健忘,那就是在钥匙扣上有一个小牌子印了儿女亲人的电话号码。出现这种情况,罗靥丝毫也不觉奇怪,大脑细胞用多了,就像机器零件一样老化快了……以防万一老人走丢了。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见了自己,感受了本真,所以豁达。见过了沧海横流,更享受岁月静好。
成长,就是学会和孤独相处,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能锻炼一个人了,享受孤独,才配拥有自由。
因为这一段孤独的奋斗,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清醒地活着,尼采曾说过:“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人人生而孤独,只是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面对孤独,司马迁无视所有嘲笑,独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面对孤独,叶问无视所有争议,孤独地用木人桩练习咏春拳,才探索出咏春拳最深的奥秘。面对孤独,李安无视所有流言,孤独创作,才有了《卧虎藏龙》的经典。
陶渊明辞弃归隐,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孤独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
当一个人能透过纷呈的世相,探知到内在的本源时,那种真正大彻大悟的心境,便是孤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悲剧就在于——我们以为道理浅显,所以从未真正去践行。最深刻的道理就如同日月一样明朗,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正是大智温暖所在。
《心是孤独的猎手》里说道:“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问:“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孤独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抬头仰望天空中闪耀的星光。”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让人发慌,孤独让人强大,因为对内心信念的坚持,永远是孤独之人最真实、最好的模样。
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明白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华衣美食不过如此,金钱名利都是云烟,素与简才是人生的本真。每天都在告诉自己,不管怎么样,都要坚强,更要独立。
“孤独”这样诠释: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但那一切都和自己无关,这就叫孤独。
“诠释得太对了!我认为:一个人善待孤独是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这些人无需他人作伴!因为自己内心丰盈富足,其心中永驻强盛的群体而应接不暇!”
是啊,孤独的人都一样。写出《变形记》的卡夫卡,上班时是卑微的保险员,下班后就会带着饭盒到胡同最里面的小房子里写作,拒绝与人交流,一直写到深夜才回家。
孤独之人,因为这份与世隔绝的孤独,每一刻都是对自己的拷问,每一步都是对真理的探索,才写出了无数直达人心的作品。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孤独而强大,强大而孤独,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
感悟人生:如何看待“孤独”?孤独,是为了更清醒地活着,喜欢孤独,除上班外,开荒种养,读书。生活十分丰富。
孤独并不可怕,想想就会释然很多,感觉这样孤独的境界好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