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欲和无欲这两种状态全部是我们内心的想法。
有趣的是,虽然都是想法,并且来源于同一颗心脏,但却偏偏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心里有时候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念头,然后我们很想跟人分享它或者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结果张开嘴不知道怎么说、提起笔却不知道怎么去写。
当我们无法对这种感觉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时,往往会觉得心里堵得慌,或者觉得有一种抓狂的感觉。
短时间的纠结和抓狂只会让人感到烦闷。
但是,如果这种感觉长期的积累下去,就会使我们的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然后人会变得反应迟钝或者有异于常人。
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个学者因为某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再比如有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变得抑郁、执着、易怒、自残等等。
可能有人觉得上面的两个例子有些不恰当,不过并没有跑题,我在这里所表达的只是关于人类念头或思想的通与不通的问题。
正常人不会有以上表现,而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基本上就可以称作是精神失常了。
精神失常本身仅仅只是代表一个人的思维受到了阻碍,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身体所发出的一种病变前的征兆。
所以我们常常骂那些行为怪异的人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
轻度的神经失常本身危害不大,这种现象仅仅是因为当事人一时的想不开,大多数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正常。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人、很多问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援。
因此,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念头不通达时,最好能选择跟自己的亲朋好友聊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也许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你豁然开朗。
佛宗常说的顿悟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佛宗有自己的一套技巧而已。
那如果跟朋友聊过之后仍然无法为自己解惑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最好直接放弃这个让你迷惑的问题。
或者暂时放下它,等以后有机会或者自己的思维恢复正常之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人们常说难得糊涂,其实糊涂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糊涂的另一个说法叫放下,如果一直放不下,最终只会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更多的伤害。
从古至今,有多少惊才绝艳的人因为自己放不下,从而导致急火攻心。
有疯掉的、有吐血的,也有一口气儿上不来直接气死的。
古人称之为走火入魔。
所以,不管是佛宗、道家、儒家、天主教……等等各种宗教、学派,都有劝人放下这门学问。
实际上,我们平时的发呆、自言自语、情不自禁的唱歌、又或者偷笑等行为,都属于无欲状态,现实中的说法叫无意识状态。
当别人看到我们的异常,总会有好奇的人问我们:你在想什么、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发笑?
而我们最常用的说法是:刚刚想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我跟你说……哎呀!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讲,总之就是很特别、很有意思啦。
这些类似的情况,就是我们提到的关于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的真实情况。
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在遭到追问时会选择说:没什么。
这里的没什么并不是真的没什么,而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表达,甚至有些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于是只好用没什么三个字来进行委婉的拒绝。
这就是放下,也可以理解成难得糊涂。
自己糊涂,别人糊涂,糊弄过去对两个人都有好处。
无休止的纠缠下去只会让两个人都很尴尬和纠结。
所以说无欲的状态很奇妙、有欲的状态也很奇妙,这两种状态都出自同一颗心脏则更加奇妙。
作为一个学者,当他发现了人类思维的这种很奇特的现象之后,很希望把这种发现跟别人分享,但是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形容。
怎么办呢?
老子用了一个“玄”字!
“玄”字本身的意思是黑色、无法理解的东西。
而我们的内心深处也的确很“玄”!
起码你无法用眼睛看到,就算闭上眼睛看,也是模糊一片,很像是一片黑色。
可能有人会说:我闭上眼就不是黑色!
这点我不反对,我也没说一定就是黑色,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没说是黑色,他只是用了一个“玄”字。
所以,这个“玄”字用得很妙!
很多人把“玄之又玄”理解为:特别玄乎!比玄乎更难以理解的东西。
或者理解释成:玄妙又玄妙、幽深又幽深。
玄妙又玄妙是什么东西我不清楚,幽深又幽深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却知道:无欲和有欲这两种状态很有意思,很“玄”!
如果我们用这种很玄的状态去发现更多玄妙的东西算不算“玄之又玄”呢?
所以我觉得“玄之又玄”应该理解成:通过不停的重复无欲和有欲这两种状态去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或者理解成:不停的发现新问题然后去解决我们发现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用很玄的状态去发现更玄的问题,这应该才是“玄之又玄”的真正含义。
而不是什么玄妙又玄妙、幽深又幽深之类似是而非的解释。
当我们充满好奇、开始用无欲和有欲相结合来进行思考的时候,老子又告诉我们: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讲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这才刚刚开了个头,后面还有一堆东西没告诉你们呢。
如果想知道后面的内容,就要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就好比你没有钥匙,是无法登堂入室的。
(感觉有一种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意思)
这种理解更接近一个老师教学生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种学习方法。
同时,最后一句“众妙之门”也指出了,这是一种门户、方法,通往新奇世界的一种方法。
或者更进一步,上面提到的有欲和无欲这种玄之又玄的方法,只不过是众多技巧当中的其中一种方法而已。
(只能这么表达了,“众妙之门”用文字去解释真的很累)
我个人更喜欢把它当成是唯一的法门,因为不管人们用什么方法来处理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有欲和无欲这两种情况,所以把有欲和无欲这种玄之又玄的方法,当成是进入智慧殿堂的门户没有丝毫的违合感。
不知不觉中,老子用短短的几句话,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一个原本很难被人接受的事物变得有趣起来,这个时候其实信于不信已经不重要了,信的人自然会看下去。
不相信的人也会觉得有趣。
有趣的东西,那怕自己并不相信,却也不防碍闲暇时看上几眼,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是无聊时的一种休闲方式。
这种方法或者说理论完全符合人类的求知欲。
一套新奇的理论再加上一些对大众有益的手段是一个传教者必备的技能。
老子作为公认的道家第一人,用这样的手段去获得声望和传播自己的理念并不希奇。
比如古时候的和尚、道士、神父之流,往往都具有除强扶弱或治病救人等技能。
他们通过这些技能获得周围人群的认可,然后再把自己的理念进行宣传,一直到愿意接受这种理论的人越来越多,从而达到自己传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