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é)?故能成其私。
---分割线---
“天长地久”
这句话对应上一章的浴神不死。
不死或长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
很多人经常性的感慨:如果再给我多少多少寿命,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
细心一些的话会发现:
当人们给长辈或者自己敬重的老人们祝寿时习惯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或者敌人总是说:你咋还不死呢!
并且,期盼长寿或健康的词有很多,比如:鹤寿千年、不老松、长生不老、千年王八万年龟、寿与天齐等等。
这些充分的说明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寿命的强烈渴望。
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用迷信还是用科学、医学等手段,从始自终,人们始终没有放弃过关于长寿和长生的研究。
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或者让人类能够活得更久,最好能够达到和天地一样长久。
最著名传说应该算是秦始皇派徐福出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虽然没有成功,但却给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个长生不老的梦,然后导致许多人为了长生不老,继而做出或激进、或消极的种种努力。
也正是前辈们的这种努力导致了中国养生和医学的稳步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算作是长生不老呢?
据科学推测,太阳和地球都最少存在了四十多亿年,而且在未来仍然最少还有十几亿年的寿命。
古人也许不知道这个数据,但是并不防碍他们知晓天地和日月是这个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存在。
如果人类可以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天地或者变成太阳、月亮,是不是能够像太阳或月亮一样获得同等寿命呢?
理论上是可行的。
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所有的修行方法中都有采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等等说法。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只要把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收集起来,通过特定的方法让自己和天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变成这天地,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拥有无穷无尽的寿命。
这就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辉的来由。
这也就是修行者眼中的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在佛宗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枯禅”的方法。
说起“禅”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佛宗。并且认为静坐参禅就是枯禅。
主要是因为这种修行方式经常保持长坐不卧、呆若枯木,故又称枯木禅。
其实这种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禅字的真正含义。
禅是一种智慧,一种通过静的方式让自己生出智慧的方法。
参禅就是指通过思考、通过自己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手段来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据传,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然后悟出了天地万物的奥秘。
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大智慧,一般人无法做到。
事实上,一般人的确无法做到,但是如果从科学、从纯理论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
我们生活的世界称作三维世界,这是一个立体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模型。
那么,如果把我们的思维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组合,完全可以做到把已知、未知的世界或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型。
也就是说我们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不停的探索和寻找,最终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可以包含所有我们已知、未知的情况。
当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个点(一个问题),然后最终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模型时,他就具有了跟佛祖一样的智慧。
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离不开各种奇思妙想。
这种说法很容易就会想起“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
也就是说参禅也离不开这两种状态。
理解了禅字,我们再来看看枯字。枯字是木和古合起来的一个字,也就是说枯代表的是古老的树木。
但是树不管活多久,它都不能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
因此,古代修行者针对树木的这种特点认为一动不如一静,所以有了静坐。
而单纯的静坐很明显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好处,树木本身也并不是一直不动的,因为当风吹过树梢时,树会随着风一起摆动。
所以不管是参禅、站桩、瑜珈等等各种修行法门在静坐或者守神静心的时候并非完全保持不动。
同时,枯木最大的一个特点叫做“枯木逢春”,这是树木所独有的一种景象。
枯木适春代表新生,在修行者的眼中也叫向死而生。
真正的枯禅取的就是这个枯木逢春的意境。
所以,不要认为枯禅就是无休止的静坐如枯木,而应该理解成一种意境。
禅的智慧是一种只能体会、不可言说的意境。
所以修行者最重悟性。
参禅、悟道都是一个道理。
说完枯禅,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天地万物的生灭。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时光很短暂。
可是如果放到这天地的角度去看,万物生长也罢,死亡也罢,终归都属于这天地,生死本身只是一种能量的转化过程。
也就是说天地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天地间的万物。
如果把天地缩小到人体大小,那么这天地间的万物和人体的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体的新陈代谢每天都在变化,但人这个身体却还是基本保持着本来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身体上的细胞关注过么?
人类的身体停止了新陈代谢就会死亡,如果这天地间所有的生命都停止运作或死亡之后,这天地是否还能算作是存在?谁又来确认它的存在?
“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是说天地的存在并不是天地本身去做的决定,而是因为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天地万物证明了天地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当中,天地并没有表现出多余的动作,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天地万物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这套生存方式保证了天地万物可以进行传承和繁衍,只要万物不灭,天地就可以长生。
人类如果想要达到类似于天地一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
从人类开始有智慧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年我们不去讨论,也无法讨论。
这中间有多少人存在过?能够留下名字的有多少人?
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是死了还是活着?我们活着,未来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把自身的得失放在一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帮助别人,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人们世世代代都能记得他,从而让自己的名声能够长久的存留于世。
虽然从表面上看圣人活的岁月未必会很长,但是所谓的长久就一定是活着才算么?
如果一个人活着,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那他跟死了有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人死了,但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事被人世世代代的流传着,那么我们能说他不存在么?
有句话说的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出自中国现代作家臧克家)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一个人活百年千年,却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用处,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这人是活着还是死了?
一个人或许活了十几年数十年,可是千年之后仍然有人记得他,那他是死了还是活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圣人不正是用自己的无私来成就自己的私心(长久之道)么。
这段话里是满满的正能量,不仅解释了什么是长生,也告戒人们不要为了长生而长生,所谓长生不是指你活了多少年,而是指你能影响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