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分割线---
“希言自然”
希言:、希,稀少、罕见。:希,罕也。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
、河上公 注:希言者,是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
前面提到过“听之不闻,名曰希”,那么“希言”代表的应该是听不到的言语,然而后面又紧跟“自然”两个字。
那么到底是听不到声音所以称之为自然,还是自然的声音听不到呢?又或者应该理解为:希,言自然
据我们所知道的理论,大自然的声音的确是不容易听到,比如花开的声音、植物发芽的声音等等。
既然是这样,那么如果把“希言自然”理解成听不到自然的声音或者自然的声音听不到就没有意义了。
下面又有一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两种现象都是看和听都能感知到的。
但是,这两种现象,如果不用心去看的话,谁会去考虑它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呢?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的话,“希言自然”应该理解成:很少有人去谈论自然。(或者理解成:很少有人去认真的观察自然)
那么如果我们作一下引申,这句话就变成了:仔细的去体会自然。
这个解释跟下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一句很连贯,比起类似于“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勿须多言”的解释更加简单明了,更加通俗易懂。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风:旋风、暴风。
很多解释中,把飘风解释为暴风、狂风、台风等,很少说是旋风。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飘风,回风也。
(也叫即西汉初年的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所以就是的。)
为什么我要理解成旋风呢,因为不管是狂风或者暴风(台风没见过,不敢多说),出现后时间都不太短,但是唯独旋风出现后,时间是最短的。
而且古代诗文中也证实了关于“飘风=旋风”这种说法,所以我更倾向于这种说法。(这么说可能有点钻牛角尖了。)
总之,“飘风不终朝”就是说这风刮起来,它不会一直刮,总会停的。
雨也不会一直下,下着下着也就停了(或者忽大忽小,风也一样)。
同样,还有很多类似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打雷等等。
这些现象是天地之间一直都存在的,所以只要留心都可以发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正因为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有停止的时候,所以老子说:连天地都不可能一直保持某种状态,何况是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这一段相对好理解一些,跟我们所知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不多一个意思。
我觉得唯一比较难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失”字。
“失”字是失去、丢掉的意思。
“失者同于失”合起来就不能是只理解成失去两个字,而应该理解为:心里存有得失观点的人。
正如这一段内容里所提到的:
你心中有“道”,你的行为就会以道为标准;
心中有“德”,便会以德为标准;
如果你心里有“得失”的念头,你的所作所为便会以“得失”来衡量。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作什么样的打算或者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所作所为。
当你决定了要怎么做以后,你的所作所为,基本都会以你给自己所规划的方向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