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分割线---
“重为轻根”
从现实来看,重的东西在下面,轻的东西可以放在上面,这是由于地球引力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就像树根永远会比树叶重一样,是常识。
同样,如果想要让人觉得你可靠,你说话办事就要尽可能的稳重一些,不能让人觉得你轻浮,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静为躁君”
如果想要让自己不显得急躁,首先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心静了自然不会浮躁,可以说安静可以控制躁动的心境,那么如果把这种关系放大,也就是说“静”就好比是皇帝,“躁”就像是自己手下的大臣和士兵,皇帝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所以说“静为躁君”。
轻和重、静和动(浮躁、躁动)是两组对立的关系,但是如果放到做人这件事上来谈论的话,那么做人肯定是稳重,平易近人(静)的这种人更受人欢迎,相反如果举止轻浮,暴躁易怒肯定是会让人敬而远之的。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古时候那些有修养、有成就的人每次出行,都喜欢坐车,而随行的车辆里各种用具应有尽有,不管走到哪儿,都让人觉得不慌不忙;
虽然他们受人敬仰、光彩照人,却仍然能够泰然处之,不受影响。
这一句初看给人感觉是:圣人们为人处事很稳重,然后不急不躁。
事实上圣贤给人们的感觉也是这样。
不过放在现代人眼里却难免被形容成是在“装”!
为什么圣人非要“装作”稳重和平静呢?(别骂我哈,就事论事而已)
首先我们要明白圣人的意图,这就要说到前面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了。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从圣人的角度来讲,你们怎么谈论我无所谓,我能够接受,因为我的目的是为了教你们怎么做,可是如果我直接说出来你们可能不当回事儿,所以我只好用我的行为直接告诉你们这么做的好处在哪儿。
比如说行走在外,突然下雨,没事,我有车,也有伞,淋不到我;突然起风沙,没事,我有车,刮不着;荒郊野外找不到住宿的地方,肚子饿了或者口渴了……没事,咱随身带着呢。
如果别人出门前你说,你一定要记得带这带那,他会觉得:你真烦,你咋不把房子一起带走呢!
但是如果真正在外面遇到困难了,然后旁边有人刚好准备的有应急的东西,那他肯定是记忆深刻,如果有条件,他一定会想办法带齐所需,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人性。
所以,我说古时候圣人出行喜欢“装”并不算错,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条件和资格。
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
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物资。
荣观:、荣盛的景象。
、注:荣观,谓宫闕。
(我理解成华丽的装饰品或物品,大多数时候其实应该理解成必须品,只不过这些必须品外观豪华一些)
燕:、一种益鸟。
、同“宴”,安闲,安乐。
超然:超凡脱俗。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可惜那些身份地位比圣人更光鲜的王候们,却常常喜怒无常、举止轻率,每天载歌载舞、享乐不尽,从来不把天下和百姓放在心上,如果有可能,他们便会想方设法的揽尽天下财富。
万乘:根据古代礼制的规定:千乘之主为侯,万乘之主为王,而拥有天下的就是皇帝;
同样是拥有资源和身份的人,可是处理事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老子通过圣人与君王之间的对比来告诉人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看似是指责帝王昏庸,其实,如果往小了讲,做人如果不讲信用,行事轻浮,暴躁易怒,仍然是没好处的。
所以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