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è),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分割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和雌指雄性和雌性,泛指成对的事物。
一般而言,雄代表阳刚、强壮、正面等意思,雌与之正好相反。
溪:山里的小河沟。比河窄,水流速度变化多端的自然淡水水流。一般来说窄于五米的水流被称为溪,宽于五米的被称为河。
鼠有鼠路,蛇有蛇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扬长避短的例子,针对对方的缺点来实行计划,以此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知其雄,守其雌”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正符合这种理论,当我们发现某个事物阳刚(正)的一面,那么相对的,它一定会有反的一面。
一个有智慧的人,在看到事物的一面之后,心中很自然的会想到事物的另一面,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其实,不仅仅是有智慧的那些高人,平常我们在遇到某些看似“安全”的情况下也会禁不住有“万一出现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办”这种类似的想法。
(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想法是出于无心的。)
所以,“知其雄,守其雌”应该理解成:发现事物阳刚的一面(正面),马上就要想到事物阴柔的一面(反面)。
兵法云:智者用兵,不虑胜而先虑败!多算则胜,少算则败!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举一反三”的另一种说法。
“举一反三”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很聪明,但它并不是聪明人所独有的,这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说,这是我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最好的思考方式。
“守”字有保持,看管的意思,在这里应该理解成发现。
“为天下溪”
“溪”字代表小河沟,于是,我发现有人把这一句解释成“甘愿做天下的小河沟”。
不能算错吧,毕竟字面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小河沟”。(为什么总觉得这么怪呢?)
言归正传,“溪”字是小河流的意思,小河流又称之为水路、河道,所以溪字引申一下,可以理解成为“小路”或者“小道”。
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理解,“天下溪”便是:天下间的小道。
“知其雄,守其雌”我们暂时用“举一反三”来代替,也就是:举一反三,为天下间的小道。
举一反三这种思维模式只要留心,谁都可以做到,所以说,这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仅仅只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而己,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用比较俏皮的话来讲就是“此乃小道尔”。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当我们拥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思路就打开了,想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好的坏的,应该的不应该的都会想到,这样一来,对于一些不法份子,如果他们有了这种思维模式,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将会是一场大灾难。
“常”字有长久、不变的意思;
“德”字是众人所遵守的行为和规范。
所以,“常德”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观念,是符合所有人的一种约定。
“离”字是分开的意思,所以“常德不离”应该理解成:不背离道德观念。
做为圣人,他们的目的是教人育人,不是为虎作伥,所以老子提醒我们:有了这种思维模式是好事,但是不能说你掌握了某些技能就用来做坏事,我们得明白,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所作所为都要以大众可以接受为目的,如果侵害了大众,对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婴儿的所作所为,喜怒哀乐都是发自本心的,所以婴儿的作为可以理解为最符合道德观念。
世俗传言:当人们遇到未知的危险时,婴儿是第一个感应到的。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关于某人在即将遇到危险之前,他的孩子总是哭闹不停,哄都哄不住。
所以修道的人常常说婴儿身上带有先天之气,是最接近于“道”的人。
儒家也有: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至诚之道很多人都理解成像孩子一样心思单纯,就可以达到至诚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作为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来讲,完全像婴儿一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像婴儿一样所作所为发自本心、所作所为不背离道德观念。
(有人根据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一段内容认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è),复归於无极。知其荣,”是后人妄加。其实在这里是不是妄加无所谓,并不影响整体的阅读和理解,所以不进行删减。)
我们常用“是非黑白”这个成语来表示对错、善恶等行为,所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也是这个意思,不多解释。
“忒”字在这里念(è),代表差误。
“无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按照汉语中对“无极”的定义,我们很难去描述它,也无法进行实际的注释和解释,但是“无极”与“自然”很接近,所以在这里用“顺其自然”来对“无极”进行描述和解释,因为道家思想中本身就要求一切“顺其自然”。
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明辨是非黑白是正确的方式,而所谓正确的方式,是要在遵守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完美,也就是不出错,这样才符合大家的利益,才能让大家接受。
那么大家可以接受的规矩或者说要求是什么呢?
当然是顺其自然,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人们才不会有反抗或者反对的心思。(这种想法也符合道家的处事风格。)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和辱代表光荣与耻辱。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民族,荣辱的观念很重要,所以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原本很普通的人都愿意站出来进行反抗。正所谓: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谷”字这里指山谷。泉出通川为谷,两山间流水之道也。
人们常常用“虚怀若谷”来形容一个人的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一般都具有大局观,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以大局为重。
而习惯以大局为重的人,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大多都很透澈,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知道什么可以放弃什么不能放弃,同样,对于光荣和耻辱的理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所以,我们对于那些以大局为重的人常常会形容他们“忍辱负重”。而这种人,平时可能并不怎么引人注意。也就是所谓的“归于朴”。
“朴”字本来的意思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带树皮的木头。
我们常常用“朴素”来形容一个人的俭仆与不奢侈。
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要懂得什么是荣辱,需要明白什么是道德,一切以大局为重,尽量做到自然、朴素,也就是道家常说的“无为”。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一块没有加工过的木材,经过加工之后可以做成各种器皿和工具,在这里形容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中包含了太多的变化。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所制定的工具、器皿规格不一,然后出现“半斤八两”这种说法。
(秦统一六国之前,度量衡(现在叫称)的规格有的以十两为一斤,有的以十六两一斤,所以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是对的,虽然这家伙下手狠了点。)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也知道这个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所以他教人们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样就不会产生浪费,也不会引起危害。如果一个恶人懂得这个道理,然后教人们用这个东西去做坏事,那么所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圣人必须站出来正确的引导人们。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是圣人,也不可能做到一个人去做所有事,所以,圣人必须要把他所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然后由别人来帮他处理事情,这样就有了“阶层”之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者,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官长”。
也许有人会觉得实行阶层管理是一种分散的行为,其实不然,比如一棵大树,看似枝干无数,很混乱,但这些枝干都是经过树的主杆分出去的,一个大棵只有一棵主杆,然后有几枝分杆,分杆上再分,而一旦其中某个枝干发生病变,主杆停止对它供应营养,然后发生病变的枝干就会枯萎、脱落,而这样一样就可以保证这棵大树的其它部分不受影响。
古代王权制度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主杆(国王),几个分枝(大臣),分枝上的分枝(小官),树枝(小吏),树叶(百姓)。
“故大制不割”
“制”的含义有创造、制作。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以及规定、制度等含义。
有人说“大制不割”是指制作大型器物的时候尽量用大材料,不要进行切割,这种理解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结合上面的内容,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合适的。
前面说做人要遵守道德、尽量不要做出错误的事情、一切要以大局为重,最终要归于自然。
然后又指出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像一块未经加工的木材一样,形成各种规格不同的器皿,而这将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混乱,这是坏的结果。
所以说,最好的管制方法不是分散,而是统一。
(人们常说“天下大道,殊途同归”,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流派的。所以这段内容让我觉得和儒家的很多理论很相似。或许是孔子向老子问道然后有了儒家的某些思想,也可能是老子和孔子互相讨论,然后两人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