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é);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分割线---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将:、快要。如:将要、将至、将来、即将。
、拿,持。如:将心比心。
、顺从。如:将就(迁就,凑合)、将计就计。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如:将领、将军。
、自此开始。如:将来(指将要发生的事)、将欲(将要、打算)。
取:、拿。如: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采用。如:采取、听取、吸取。
、推翻他人或排斥同类,以便自己顶替其位置。如:取代。
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国。
、指全世界。
为:、做,行,做事。如: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如: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变成。如:成为。
“天下”代表全国或全世界,以帝王的心态,应该指全世界。
结合汉字的意思以及古代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第一句应该是:打算取待天下而做事。
一个人如何取待全世界?(或者用统治全世界来理解?)
所以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但是,全世界包含我们所认知的一切,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天下”范围之内,而这一切都统统归“天地运行的规则”来管理。
因此,以帝王的心态来考虑,他想取代的不是全世界,而是这天地之间的规则,也只有规则符合他们的“万丈雄心”。
所以,第一句的意思应该是:打算让自己来取代天地规则,然后代替天地规则监管天下。
“见”字有两种读法:()和()。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读作()。
“见”在本段内容中应该是发现的意思,而不是看见,毕竟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才活了多久?
而它的职业和所作所为不可能亲眼看见,最多就是通过自己的知识然后发现一切。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图书管理员。一个图书管理员不可能看见帝王怎么管理天下,但却可以通过史书记载的信息来总结出帝王统治天下的前因后果,所以这里应该是发现而不是看见。)
所以,第二句应该是:我发现他们做不到。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古本中写作“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在普通人眼中,神器代表的是神用的法器,而实际上,神器应该理解成神奇的物品。
虽然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天下神器”和“夫天下,神器也”所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天下神器代表的是:天下这个神器。
而“夫天下,神器也”代表的是:这个天下,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天下这个东西很神奇,往小了说是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称作世界,也叫天下。
往大了说,天下何尝不是指整个宇宙呢?
宇宙那么大,人类如何掌控它?又有什么资格去掌控它?
所以说想要掌控天下,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可以成功的事。
“非可为者也”指的就是:不是可以去做的事情啊。
所以说古本中的内容很明显比通行本中更容易让人理解。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很好理解:所有有这种念头的人都失败了。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行”指行走;
“随”指跟随;
“嘘”是缓缓的呼气;
“羸(é)”是指弱;
“隳()”是指毁灭。
这是一种比喻方式,其实就是说世间万物在天地规则面前,不分前后,不分轻重缓急,不分强弱,不分开始或者毁灭。
在天地规则面前,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它的运行规律。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为什么那么想要代天巡狩。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通常解释为“好,极”。
、:甚,尤安乐也。
、过分。:甚矣,汝之不惠。
最后一句通行本中写作“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古本中写作“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泰:、平安,安定。如:泰适(幽闲安适)、泰安、泰然处之。
、佳,美好。如:泰运。:否()极泰来。
、骄纵,傲慢。如::骄泰奢侈。
太: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太,大也。
: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其实“太”的意思就是比大更多一点,所以叫作太。
综合汉字的解释,最后一句应该是圣人去除过份、去除骄纵、去除奢侈。
在这里其实我更想用大家都熟悉的佛教三毒“贪、嗔、痴”来形容,或许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毕竟佛教的宣传力度做的非常好。
总之,不管是“甚、泰、奢”或者“贪、嗔、痴”,都是指的顺其自然,不违天道。
所以,最后应该理解为:因为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圣人从来不会去做违背天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