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殇,第六卷:横扫**——出尔反尔
第六卷:横扫**——出尔反尔
秦国起兵四十五万,大军从咸阳集结,兵发赵国,军队先锋到达秦赵边境,后军却还在咸阳,兵势磅礴,一望无边。樊緈有晓嬴政已经下了决心不给赵国喘息之机,黑压压的秦军犹如来自地狱的阴兵一般压向赵国。
嬴政亲临前线督战,公告天下,此番攻赵乃是秦赵两国百年积怨,他国若是干预,便等同向秦国下战书,阻挡秦国攻赵者,杀无赦!
秦国雄师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攻入赵国连下数城,赵军节节败退。赵王惊恐,慌忙派武安君李牧出兵阻挡秦军。终于在宜安城下,以惨重的代价勉强挡住了秦军猛烈的攻势。
秦军猛攻不止,但是李牧放弃和秦军硬碰硬的战术,收缩兵力,舍弃了赵军最占优势的骑兵,改用步兵高筑壁垒,层层布防的方式来缓冲秦军迅猛的进攻势头铄。
秦军大帐之内,嬴政与诸将在帐内看着两军的攻防态势的草图。
“诸位将军,怎么看李牧的战术?”嬴政问道瑚。
“他是在找死,舍弃赵国最擅长的骑兵作战,改为阵地战,秦军最擅长的便是重甲步兵攻坚,大王,微臣请战,给末将五万重甲,末将定然为大王在正面撕开一个口子,生擒李牧老儿!”杨端和脾气暴躁如火,自信地说道,“李牧之流,只是末将手下败将尔,不足为虑。”
嬴政未置可否,转而问王翦,“王老将军,您看呢?”
“李牧倾注全力构筑防御工事,此事恐怕没有杨将军所言那么简单。”王翦指向地图,“李牧的防御工事密如鱼鳞,层层布防,我大军攻破一层,又有一层,此乃疲兵之策,李牧是想挫败我军锐气,消耗我军的军心,此战恐怕不能速胜,大王应早作打算,打一场持久战。”
嬴政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更是欣赏李牧这个对手了,面对四十五万秦国雄师,他没有乱了阵脚,十分冷静地分析了眼下局势。秦军兵力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故而赵军虽然骑兵骁勇善战,若是全线出击和秦军正面交锋,秦军即使损失略大于赵军,但是最后的胜利依然会属于秦国。
秦国输得起,而赵国赢不起,这点李牧和嬴政都知道,所以李牧选择了以逸待劳的防御战,以图消耗秦军战力,秦军毕竟是劳师远征,只要拖个三五年,后勤吃紧,秦军自然会撤兵。
“那依老将军之见,我大军该如何应对,此番赵国寡人势在必得,庆功酒寡人打算置于邯郸,不破邯郸,寡人誓不罢休。”嬴政表决心道,他知道王翦用兵谨慎,此番受挫,必然不肯强攻,所以先说出来自己的底线,自己不破赵国是绝对不会收兵的。
“末将以为,李牧此番部署还有一漏洞可寻。”王翦看了看地图道,“或许他自己也知道这样的部署有漏洞,但是这个漏洞赵国没有能力补救。”
“有何漏洞?”嬴政看到了一缕曙光,急切地问王翦。盗墓异途
“李牧把赵国绝大部分的兵力放在了宜安一线以护卫邯郸,但是这就造成了其南面的防御漏洞,若我大军能分兵出击,绕袭赵国南部,西南两面夹击邯郸,李牧势必首尾不能相顾。”王翦说道。
“你的意思。”嬴政听完哈哈大笑,王翦之计正合他的心意,“此番寡人本意攻赵,若是这样一来,就顺手收下三晋吧。”
王翦知道嬴政听懂了,松了一口气,他还怕嬴政不会采纳呢。
嬴政当即下令,“王翦,杨端和,羌廆兵分三路,王翦正面牵制李牧大军,杨端和绕袭韩国,羌廆攻击魏国。大军长驱直入,穿过韩魏,绕袭邯郸!”
“诺~”三个将军分别领命。
嬴政冷笑,李牧,你不是龟缩在这里不肯出战吗?如今寡人倒是要看看你如何应对!
嬴政分兵出击之后不足三月,魏韩使者相继来求见秦王。嬴政宣两国使者觐见。两国使者颤颤巍巍请求秦王收兵撤出本国境内。
嬴政暗笑,见效挺快啊。他派出杨端和与羌廆攻击韩魏是有用意的,这两个将军在军中外号“活阎王”,用兵骁勇,而且他们兵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估计韩魏两国在他们手中吃了不小的亏。
嬴政故作为难道,“两位使者,寡人很为难啊,寡人并非无故攻打两国,只是寡人的细作听闻,韩魏两国欲出兵救赵,寡人这才出兵的。寡人怕是撤了兵之后,你们两家出兵来助赵国啊。”
“韩魏早已称臣于秦,岂敢有二心啊?”两个使者苦着脸说道,他们知道嬴政是在强词夺理,韩魏两国如今已经弱得不如秦国一个郡县了,哪里有兵马可以救赵啊,赵王倒是向韩魏求援过,只是韩魏两国自保尚且困难,哪里有实力救赵啊,更加不敢因此得罪秦国。秦王说有细作探听到韩魏欲出兵救赵,纯属无稽之谈。
“哦?韩魏真的唯秦国马首是瞻?”嬴政好奇地看着两国使者。
“韩魏愿委国听命。”两国使者跪地行礼道。
王翦朝嬴政使了个眼色,显然王翦的计划已然成功了,只要秦王开口,韩魏不但不会助赵,而且会出兵攻打赵国,如此一来李牧腹背受敌,秦军必胜。
但是嬴政却不是这么盘算的,他冷笑地看着两国使者,“韩魏若是忠心,是否应该有所表示啊?”
韩魏两使面面相觑,秦王此话什么意思?他们来的路上已经大致推测出,秦国的用意无非是逼韩魏出兵牵制赵国,分散李牧的布防,但是此番秦王的口气,似乎不是这个意思。
“臣等愚钝,请大王明示。”
嬴政在一张地图上随手划了几笔,扔给两国使臣,“这下懂了吧。”
韩魏两使大惊,秦王竟然不要韩魏出兵助秦攻赵,他要得是韩魏割让领土!美人皮
“秦王,这......”
“很为难是吗?”嬴政冷笑道,“若是贵使不能做主,可以回国请示国君之后再来,不过羌廆和杨端和两军届时不知道会不会打到新郑和大梁城下呢?没准,那时候都不用割地了。”
嬴政十分傲慢地恐吓两个使者,他的意思当然不是不用割地,他是在吓唬两国使者,若是他们再拖延时间,羌廆和杨端和的大军没准就攻破两国国都,灭了两国了,到时候韩魏之土竟入大秦之手,自然就不用割地了。
韩魏两使吓得直冒冷汗。
“秦王......魏国愿割让丽邑,请大王撤兵。”魏国使者犹豫再三,同意了嬴政近似讹诈的要求。
“好,传令羌廆接收城池,大军撤回。”嬴政当即拟军令,命羌廆撤兵。
但是韩国使者却不停地擦着冷汗,很显然韩国并没有魏国的实力可以轻易同意割地的请求了,韩国已经无地可割了,这些年为了讨好秦国,韩国一直都在割地事秦,此番嬴政划定的割地要求,已经把界限放到新郑脚下了,若是同意,秦国的士兵站在秦国境内,弩弓便可以瞄准韩国都城的城头了。
嬴政见韩国使者依然犹豫不决,笑着对一旁的王翦道,“王将军,前线攻打赵国的兵马够吗?”
嬴政和王翦交换了一个眼神,王翦立刻会意,“禀大王,绰绰有余了。”
“那羌廆的大军调去哪里呢,不如调去韩国吧,和杨端和在南阳会师,一鼓作气端了新郑吧。寡人有点想韩王了,待寡人平定邯郸,带着赵王回咸阳和韩王一起聚一聚也是极好的呢。”嬴政面露杀意地冷笑着,嬴政此话并非妄言,杨端和带兵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轻易便取下了韩国重镇南阳,新郑的门户已然大开,若是羌廆和杨端和两军合兵一处,强攻之下新郑很难保全。
“韩国愿献地以表明对大秦的忠心,恳请秦王撤兵。”韩国使者终于挺不住了,也同意了嬴政的要求。
嬴政命内史腾带着撤兵的诏书去命令杨端和撤兵,顺便接收韩国的城池。
魏韩两国使者擦着冷汗退出了嬴政的营帐回国复命去了。嬴政望着刚刚扔给两国使者的地图满意地笑了笑。
“赵高,你说寡人会不会太贪心了啊?”嬴政问赵高。
“天下早晚都是大王的囊中之物,大王只是派人去进驻大秦的国土罢了,何来贪心之说呢?”赵高说道。
“说得好。”嬴政笑道。
“大王,那是否传令羌廆、杨端兵马从韩国割地直接兵发赵国,攻打邯郸。”王翦道。
“王将军,你看看寡人划定的割地范围,你觉得呢?”嬴政并未正面回答王翦的话。
嬴政示意把地图交给王翦,王翦扫了一眼,大惊。他终于明白为何韩国使者吓成那样,迟迟不敢答应了。嬴政并非单纯为了从韩国打开一条进攻赵国的路线而要求韩国割地,他是直接把秦国的边境线直接推到了新郑城下。嬴政的目标是——新郑!他要灭韩!最强符师
“灭赵非一朝一夕能成事,顺手牵羊先灭了韩国,将军觉得如何?”嬴政嘴角勾起一抹弧度问王翦。
“这......大王,这是否太急了些。”王翦并不是怕秦军攻不下新郑,韩国的兵力和战斗力王翦心里有数,和秦军对阵,几乎没有悬念。而且王翦听出了嬴政的意思,他打算不宣而战,拍内史腾接收韩国割让领土之机,领兵突袭新郑,韩国猝不及防,攻下新郑易如反掌。但是秦王以割地为条件答应韩国撤兵,出尔反尔,恐怕会遭致天下公愤。
“韩王届时都是寡人的阶下囚了,还有谁敢站出来说寡人不守信用呢?”嬴政冷笑,“此乃乱世,寡人若是有诚信,那些诸侯会对寡人有诚信吗?若是本着什么信义,秦国安能得天下。”
“大王圣明。”王翦叹了一口气,看来是自己迂腐了,乱世之年本就是尔虞我诈,已经不是春秋之时列国交战需要出师有名,约定交战日期和作战地点的时代了。
韩国已然弱得不堪一击了,果不其然,不久内史腾传来捷报,秦军突袭新郑得手,俘获韩王安,韩王下诏,韩国举国投降,韩国全境竟入秦国之手。
嬴政大喜,重赏了内史腾和杨端和。韩国被秦所灭,秦国大军占领韩国全境,韩国地处中原核心地带,秦军如今犹如一把利剑,深深的***了三晋之间。赵国完全被孤立了,如今哪怕楚国、魏国发兵援助赵国也已经没有机会了,援兵被进驻韩国的秦军完全阻隔了。
听闻韩国被秦所灭的消息,在前线和王翦对峙的赵军主帅李牧,惊得口吐鲜血。如今的赵国不但孤立无援,而且面临秦国的两面夹击,秦军兵力远胜于赵军,若是分兵抗敌,赵军胜算渺茫。
而更让赵牧忧心的是,不单单是外忧,更是内患。赵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举国上下几乎颗粒无收,赵国代地是产粮重地,此番也深受旱灾影响,百姓自保无暇,根本无力支援前线耗费巨大的军粮。赵军的粮草已然见底。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代地竟然还发生了大地震,土地裂开一条鸿沟,深堑东西宽达一百三十步。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坍塌,数万百姓死伤、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赵王等赵国贵族,只顾着自己纸醉金迷的享乐,不思赈灾,弄得民怨沸腾,哀声遍野。
尉缭手下的得力干将顿弱大喜过望,重金收买了大量赵国细作,四处造谣,民间不久便传出了一首儿歌: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果不其然,不久赵国农田里找出了许多丝状的白毛(这当然是顿弱干的好事)。
但是一向迷信的赵国百姓,信以为真,民变四起,赵王几乎把举国之兵用来抗击秦军入侵,境内的守军根本无力平定民乱,赵王几次催促李牧回援兵马,但是李牧深知若是前线兵力不足,秦军便会轻易攻破自己精心的防线,便一直压着赵王的命令,不理会。
为君者,多疑心,赵牧不知道自己此举已经给自己埋下了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