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在乎谁不会,
大话出如添风屁。
每个人都会颓废,
自叹是无用垃圾。
隐藏无休止伤悲,
生活挤压快窒息。
绝望深渊靠自律,
没有超人拯救你!
什么样的女人最美?骨子里隐藏着强大的自律。这样的美女子就像最具抒情的华章,属第三类既非个人回忆,也非回忆他人,但又与此种种相关,还夹杂了许多别样的材料,而统一于作者即时的感悟。
世人不得不承认美女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要不然满大街的美女都哪来的呢?不是肚子里生出来的,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猴子是丑的不是天生丽质个个美貌如花。美女都是人造美女,拉皮削骨都要美到极致,美的心思,一目了然。猛然发现,直男癌对漂亮单身女性最大的误解就是——爱情诚可贵,lv包价更高;若要美女抱,卖力赚钞票。
对loser而言,最残酷的真相是——说女人物质的,多数是没能力又不努力的,就知道卖身整容的,整美了又赚钞票的,孙悟空72变,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美女,就幻想有一天霸道总裁爱上她,钞票随便花。美女付与有钱人,虚荣又天真,张扬又脆弱,物质又深情,都极具迷人的味道。只是有缘嫁作商人妇,人却不见,但比孤苦“贫贱夫妻百事哀”也甚,美女爱财如命,天下谁不知闻?
但凡美女“老大嫁作商人妇”,飞向一个有梦想的国度吗?有高楼,有别墅,有奴仆是人类向往的天堂,所有美女们最终的宿命之所,从凡人灰姑娘修炼变成豪门少妇的最终向往。年轻时美丽、年老后孤寂是很多美人的结局。相比之下,“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还算是个happy ending。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除此之外还有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国古代女性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若谈这些清规,那就是说再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个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看着真是好有感觉。“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看完就陷入了思考,思考活着的意义。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读完这句话,有着多余的自尊心,很多人都可惜了。
正视自己,明白自己性格的修正和养成,依靠学校的教育是很难的,它只能对性格有略微的调整功能,是没办法真正的从内心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模板。那么就必须直面家庭,真正的通过外力去解决。
当今社会,早就不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了,社会分层越来越严重,到处都充斥着社会不公平的言论,很多东西都一样。教育,同样也是不公平的,可以不爱学习,有钱人直接逃避现实去移民。然而,对于底层来说,可以不爱学习直接奋斗,目标成为土豪,毕竟是极少数人;也可以发奋努力读书改变命运,一张试卷就会一锤定音,是迈入中产阶级的一道门槛。
一种教育交错的矛盾感,画龙画虎难画骨。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两个同样的孩子,一个孩子去学高数,然后另一个也跟着去,殊不知每个人的天赋和所承接的位置根本不同。这时候,再去模仿别人去学,不单单是浪费时间,更是对以后人生的一种摧残!
罗靥偶有去贵族学校门口接小玲,听听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的背后都是对教育的焦虑,始终心怀忐忑和不安的人。在这个人人都追逐成功,认为有钱有权有颜值才是人生赢家的时代,人人都活得太焦虑。越来越搞不清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中国教育最失败就是彻底放下了礼义廉耻,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完全采用西方的功利教育,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才导致了今天生活上各种畸形的现象。”
记得是谁说过一句话:“中国现在的教育一不教怎么做人,二不教怎么赚钱。迟早要玩完。”
“教育已经沦落为教育行政人员的gdp,急功近利也就成必然。”
认清现实并为之奋斗,也许说的这些很令人讨厌,也很悲观。真的是这样吗?毒鸡汤才是真正的悲观。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说的不错!”
“傻子才相信素质教育,什么素质教育?都是骗老百姓的教育。”
“素质?正确的废话真多……”
“分析的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就是这么回事。”
什么是生活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在慢慢成长中打破了幼时的种种理想,认清自己能力终有局限的现实。
可有的人不是这么想,或许是因为自己犯二,或者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有的是对世间的一种痴迷,也算是一种癫狂的超脱。看到了生活的“结界”的时候,仍然不忘初心,热爱着自己的理想,热爱着自己身边的一切。承认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生活,延续着自己的理想,痛苦并快乐着去生活。
只要有意愿,只要肉身还存在,就可以去追随自己的意愿,就可以去构建自己的意义。
人所面对的愚蠢与荒唐,需要用全人类的智慧去摆脱迷茫与困惑。年事稍长,就会发现,要使世界成为一个尚可容忍的生活场所,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自私是不可避免的。
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光线渐暗;直到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才是人生的一种超脱吗?也只有到了人生的尽头才能有所觉悟吗?难怪古人说:“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