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回不到故土,
如烟往事不停留。
钱散尽亲人离去,
就让一切付一炬。
经历过很多感受,
没有理由不放手。
人当然总是要死,
一诗成谶归尘土。
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曾读过一句话:“一本好书是许多父亲的孩子,又是许多孩子的父亲。”这意思应该是说,一部传世的经典之作,一定是汲取了许多前人成果的结晶,亦可成为后人的范本而启迪世人。
古希腊哲学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过自己”,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放在现在犹放光芒。
一个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答:不公平的环境。在一个社会里,当有一小撮人因为投机取巧而先获得利益,此时如果不能使他们付出代价,那么剩下的大部人必然也不会再坚守自己原则。
一个很聪明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傻的?
答:还是环境。个体具备意识,而群体是无意识的,当自己抛出一则意见,就能带走一票群众。所以当一群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大家会互相影响,互相干扰。
所以说,一个人的时候,还能保持自己思考的理智,而进入到群体中,个体就丧失了原有的独立人格和清醒的思考,不再辨析对错,沉浸在人云亦云的同化中,成为只会盲从的“乌合之众”,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就好像在《动物庄园》里,动物整齐划一地喊着,“四条腿好,两条腿坏”。
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
在高考入取比例不足10%的年代,中下层的人,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出路,而现今满大街都是“文化”人的时代,就得在普及文化的前提下,换一种思维思考如何读书,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如何生活好……
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
好运,苦难,绚烂,平淡,完美,都是主观的层面的词,因为人本就是有局限的,眼光看不远,犹如小油灯,能照亮周围灯台就不错了,那么怎么敢凭眼前这点点光亮去猜度周围那无际的黑暗呢?所以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们始终就是如小孩,啥都不知,现在的苦难时过境迁后可能觉得竟是美好。
苦难和人生缺憾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唯有体验过苦难才知道如何珍惜和享受人生;缺憾也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体会到人生百态,不枉费活一场。如若真的有完美的人生,那这种完美反而是一种缺憾。
见仁见智,见众人就看到众生,人有悲欢乐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随大流”,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众人效应”,“感染效应”。无组织的人群往往成为这种效应的加速器,如果置身其中,即使有主见的人也容易受其感染而失去辨别能力。
孔子名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浅译是: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必须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自己也不盲从,同样要考察一下。
因为蠢意味着,不具备窥见真实的能力,所以会人云亦云地祸害他人。当年,窦娥含冤被押赴法场,行刑之前问窦娥还有何话讲?窦娥说:“如果我是冤的,我死后三年大旱。”
窦娥被行刑后果真是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多年后窦娥的父亲金榜得中做了高官。回乡重审窦娥一案,杀了那个贪官。
这时,乡亲们对他说:“我们知道窦娥是冤枉的,但是畏惧贪官权势,敢怒不敢言。可是我们又没加害窦娥,为什么要受这三年大旱之苦呢?”窦父说:“你们明知窦娥是冤的,却不敢说句公道话,是谓不义。老天有眼,没有无妄之灾,天灾**就是在惩治不仁不义之徒啊!”所以人在恶行面前选择沉默,甚至为了自己利益会选择盲从,这就是平庸之恶。这种平庸之恶就是在强者面前停止了自己的思考,使人完全物化了。这个时候只有利益的算计和个人得失的考量,而忽略了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良知。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来到世上,罗靥也要隐藏在面具下的绝世容颜出场,不妨给人,尤其是男人们无限的遐想。可是,倘若设定自己就是一个智者,应该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私人定制,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最后才发现,其实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人类也是高级动物,要知道高级动物,也是动物。当我们对动物进行基因改造工程的同时,一定要想到这实验有一天就会在自己人类身上得以实现。生活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习性和生存能力也是触动我们成长的最好案例。这是不是对医学的敏感呢?也许是因为同为有动物二字,莫名地觉得自己身上也有一些兽性,或许兴奋,或许狂暴,虽不会像狂暴巨兽那样,但终究还是会因某事失去理智。
人生即课堂,人生如战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学会坚强。人是高级动物,高级的人不能被智激,亦不能为恶变。要消化吸收,吐故纳新。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做人处世,如何思考问题。不过,学习的场所未必是在课堂上。事实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机,意外的遭遇,来自他人的善意或恶意,智者的片言只语,都会是人生中生动的一课,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人一生的方向,这就叫契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贯穿一生,成长自然一世,成长的真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每天都在成长,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找到了真善美又怎样?又真又善又美,有十全十美的人吗?找另一个自己,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成长,也就不断地丢失了以前的自己。这话没毛病,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找不到自己了。
“这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就是想不起来到底是在哪见过呢?可不是嘛!那种触及灵魂的感觉,便是前世今生。“信前世今生吗?”要是都信这个,世上就没有人做坏事了……也就没有坏人。
“前世干嘛把我弄丢?”瞧这个个惊喜的,知道弄丢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左手信仰,右手理想,心中悬念要去的地方……走着走着就走迷了路,找不到方向。
罗靥如今又如何?还不每天晚上别人休息,她就开始夜生活,半夜时分刚刚开场,开始黑暗的灯光和搜人的眼光在交叉穿梭,光怪离陆闪烁的灯光下怀着各种心态的人表演着各自的精彩……震耳欲聋的音乐却让人心很平静,有种犯困的感觉。夜场舞台上的反串,让台下的人开怀不已。其实笑过又如何?还是你是你来,我是我。
对于某种意义上的社会进步也是退步,谁是谁非都是个人的事。当夜场结束灯光打开后每个人都回到了自我,黑暗的掩饰长不了永久,罗靥最后总要隐藏在面具下的夜场生活状态,压轴站在娱乐内圈掠阵,无论赶场子连台演出,还是做夜场总监后的身价倍增的压轴,无非就是捞钱。不得不感叹,幸亏今天挣的多,呵呵呵!
夜场散尽魂归何处?都市里遍地是热闹而孤独的灵魂!零晨二点五分,罗靥打车到了家,困意袭来,不得不准备休息。消失后回归了平淡的生活,一点一滴曾经充满生命里的任何奇怪的东西,还是会像疯子一样狠狠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