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殁()身不殆(à)。
---分割线---
其实这一章,我觉得应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讲修行方法,另一部分讲修行的成果。
“致虚极,守静笃”这句是修行的方法。
放松自己,什么都不想,让身体一直这么安安静静的呆着。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学习的时候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孩子才可以专心学习。
但是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可以呢?
其实很简单,只有身体保持安静,心脏才可以把更多的能量传送到大脑,然后大脑才可以进行高速运转……这是科学。
佛宗、道家、儒家等各个宗教要求的静坐、诵读,或者是各种武术修行中的煅体、站桩,都要求专心或者静心。
所以在各个宗派里,修行入门的第一课基本上都是教人如何放松和入静。
“致虚极,守静笃”可以理解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更深层次的练习。
在无欲的状态下,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变化,每次看到的或者体会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为了发现问题。
有欲的状态是我们对已经发现的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的一种态度。
关于修行,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天人合一”。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却又是这天地的一部分。
当我们对天地之间的规则足够了解时,就可以把天地之间的一切转化成我们可以使用的力量(这又属于科学范畴了)。
比如我们了解了金属的特性,然后利用金属制作出了各种工具或饰品;
我们知道了各种植物的性能,然后利用植物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问题,或者利用它们的各种特性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
我们明白了风的特性,然后我们让风化作动力;
明白了火的特性,于是火成为我们的工具……
所以说,修行的目的就是体会天地之间各种规则的奥秘,最终化为己用。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天地之间充满了未知,想了解它们需要很多时间,更需要面对很多的危险,想化为己用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老子给出了另一种方法:我们不去主动接触规则,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规则的运行轨迹。
我们可以观察万物运作时规则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万物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句话和本章之后所讲的内容就属于修行成果了)
这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最终都会回到起点。
比如一颗种子,从种子状态开始生长,然后发芽、长大、长高、直到开花、结果,然后果子最终又变成种子……
说到起点,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一个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叫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都不是从起点回到起点,而是从起点向更高的一个层面螺旋式上升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似的重复、没有绝对的起点重叠。如果一旦重叠,就不对了。
如果这么理解,似乎“各复归其根”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那么到底哪种理论是对,哪种理论是错呢?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感到茫然。因为这种说法直接打破了我的理论结构,但是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其实两种论点都没有错误,他们一个指的是事物的状态,一个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三维世界,在三维世界中物质是载体,称作“精”;能量是动力,称作“气”;信息是统帅,称作“神”。从精、气、神(即:物质、能量、信息)三个维度来认识宇宙世界万事万物的观点,简称唯物质世界观。
隐物质和显物质统称为“有”,无物质称为“无”。
有与无都是宇宙世界的“内容”,从“内容、时间、空间”这三个维度来认识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和有无相容的观点,简称超物质世界观。
唯物质与超物质的三维世界观,合称《三维世界观》。
这就是我们的三维世界,简单点理解就是:物质、时间、空间合称三维世界。
单论事物的状态,当事情发展到极致就会回到起点,比如种子从发芽到成熟再到变成种子,这就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因为有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种子虽然是种子,但却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了。不过如果从事物的初始状态来看,种子仍然是种子。(有点绕,大家耐心点)
这就是“各复归其根”的含义。
如果我们把事物原有的状态加上发展趋式,就形成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个说法。
所以说,这两种说法本身都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一丝可比性。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的发展趋式(也可以理解成过程)。
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生长会有不同的性格、结局。
说起这一点,我们不防来说一下近些年最流行的穿越问题。
如果有可能,我们让同一个人穿越到过去两次或以上,都从刚出生开始。
第一次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来进行,也就是说保证他再来一次的时候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那么他的最终结局和本来的历史一定会同步,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
第二次我们对他进行引导,比如原本的历史他没有人帮助,只是个穷小子。而这一次我们安排一个人去帮助他、引导他,那么他就会按照我们的设定来生活,最终变成富翁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次我们给他安排很多磨难,比如各种危险、各种虐待……这样的人生经历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这个人早早的被折磨死,或者最终变成一个大变态。
这就是发展趋式,也叫过程。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可以引导的,而事物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在这句话中,老子的本意就是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
只有我们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才可以对事物进行引导。
比如我们明白了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大树,但是这颗树具体应该长成直的还是弯的,这就是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们想让这颗种子将来长成一根很直的棍子,那么我们就要保证他不会变弯;
如果我们需要这颗种子长成一个树屋,那么我们就要保证它在成长的过程中按照我们心中的样子来生长,发面有枝条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生长,我们就需要对这个枝条进行修剪,直到它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明白这颗种子的本质。如果不明白它的本质,就好比我们想要一颗树,而这颗种子却只是一颗芦苇的种子。
本质、起源、起点、根源看似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实际上却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
用佛宗的因果论来理解的话,万物的根源是因,发展趋式是果。
“归根曰静”
根源是什么呢?
根源就是起点,也就是万事万物发展之前的某一个点,这个点基本上都属于一个“静止”的状态。
比如宇宙在爆炸之前、种子在发芽之前、物体在运动之前等等,这些事物在进行变化之前都会有一段时间保持着相对的“静”。
不管是从修行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如果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找的就是这个“静”,也就是这个起始点。
那么万物回到这个起点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