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曰复命”
复命指的是重复自己的命运或使命。
比如种子的命运或使命就是为了自己能够茁壮成长,然后结出更多的种子。
但是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老子要把它写下来呢?
这就需要讲到修行的根本或目的。
所有的修行者学到的第一课基本上都是一个“静”字。
那么为什么要先学静呢?
静曰复命!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能够静下来,才可以去反复的思考同一个问题,直到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比如孩子们学习的时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然后他才可以专心致致的、一遍遍的重复练习某个字或题,直到自己学会为止。
科学家的成就也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失败之上。
所以说,静曰复命是学习的根本。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常是常识,也就是很常见的知识。
但是这种知识因为常见,所以经常会被我们选择性的忽视它的存在,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它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感觉很困难的事,在我们无从下手时,有人提出一个小方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事情可以这么做,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
明代表明白、清晰、通透的意思。如:聪明、透明、光明等。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夸那些比我们强的人聪明。
聪明这两个字,常常被形容为:耳聪目明。
拆开以后就会发现聪明代表:耳朵总是能听到,眼睛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
一个聪明人,在他听到或看到某件事的时候,感观神经会第一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传入大脑,并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分析和得出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应快。
反应快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
先天优势只能代表这个人学习起来比别人快,接受新知识或者理解能力比别人强,但并不能代表他未来的成就一定比别人高。
所以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说法。
相反,如果一个不够聪明的人愿意学习、肯用功,将来的成就不见得会比聪明人低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说中会有:一个人资质平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用功呢?
这就要说到“知常”这两个字。知常是学习的方向。
当我们面对天地之间的常理、常识时,如果认真的把它们记在心上,并且明白他们的特性、特质,那么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聪明’人。
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知常”呢?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又回到了静和复命这两个词。
所以道家在修行时首先会要求入静,也就是进入“无欲以观其妙”的境界。
之后通过复命而知常,也就是“有欲以观其徼”的境界。我们称这种境界叫做忘我或专心致致。
但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可以静观其妙。也就是不能死读书或者傻学习,要懂得分析、懂得从中找到乐趣。
只有从中找到了乐趣你才会有兴趣,才不会头晕脑胀,不会学傻。
这些同样是常识,而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学习“聪明”两个字。
“不知常,妄作,凶!”
当我们知道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如果需要,我们就会根据它的本质去对它进行引导,这个时候我们所引导的事物一般会按照我们的预期来进行。
如果我们没有弄明白事物的本质,一旦横加干预,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
比如人们对“疫苗”或“病毒”的研究。
如果没弄明白它们有什么用处和危害,就直接去处理它们,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容字可以理解为容易、包容。这里解释成拥有大局观更方便一些。
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懂得了最基本的常识,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才懂得了如何让他们合平共处,也就是让它们懂得互相包容。
(其实就是懂得如何维持万物之间的平衡,俗称拥有大局观)
只有这样,做事情的时候才可以避免发生过多的错误,相对的也就容易了很多。
公字代表公平,公正。
维持万物之间的平衡需要的就是公正。而公正的前提是需要物质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互相包容、体量。(这又需要了解万物的本质这个前提条件)
王是指帝王。是从‘士’字演变过来的。只不过它代表能独立执行任何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当一个人可以公平处理集体业务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集体的领导人。
因为所有人都离不开土地,所以如果把普通人比作土,那么这个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便与普通人不一样了,也就是除了天之外,这个人比所有人都要高一等,也就是我们说的顶天立地。
土字上加一横正好上顶天,下立地。同时,道家有天、地、人三种说法,上下两条横线代表天地,中间一横代表人,人生活于天地之间,而人比天地小,所以中间一横比上下两横短一些,中间一竖代表王者可以勾通天地人。(纯属个人猜测)
一个公正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就是愿意称他为王。
当一个人能够成为王者的时候,他便已经接近于真像了,因为天地就是这么管理万物的。
当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再往上他就需要搞清楚天地之间的规则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只有规则才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古代的帝王都称自己是天子,却也总是想揭开天地的秘密取而代之。
因为他们也明白,只有能够取代天地,才可以达到“天长地久”的统治地位。
“殁身不殆”
古本中写作“没身不殆”。
殁字代表死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后来改水字旁为歹字旁,写作殁。
殆字代表危险。
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终生没有危险。
我不能说他们理解的不对,但是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终生没有危险’是不是应该写成‘终生不殆’?
既然写作殁身不殆,而殁字又是死亡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理解成:身体死亡而不危险。
老、病、残、死对于人类来讲都是危险。
就算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符合道,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老、病、残、死这些情况,最多只能是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所以‘终生没有危险’这种说法很明显不符合“道”的理论。
儒家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佛宗里也有‘轮回’这样的说法。
这两种观点对死亡的看法都是:死亡本身并不可怕。
所以“殁身不殆”应该理解成死亡并不可怕才对。
最后一句个人认为应该是老子对于后人的一种鼓励: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危险、害怕死亡就停止探索真理的脚步。
只有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让天地万物为我们所用。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和后代子孙能够活得更好、更长久。
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我们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探索、不停的创造新的奇迹,然后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发现,于是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寿命增长了。(野心似乎也更大了)
按照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真的可以做到穿越时间或者寿与天齐,至少传说中的‘断肢重生’将不会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