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吕凤子构思《罗斯福肖像》的墨稿,杨守玉打算,到璧山城里走一走,寻找合适的各色丝线,倘若沿途机缘凑巧,了解到蜀绣的一些特殊技法,那就万幸了。
依杨守玉自己的理解,正则绣应特别注重色彩效果,油画上两种颜色混合会变成了另外一种色相,原来的两种色相不复存在,而丝线有光泽,绣面上两种色线交叉重叠之后,各种不同方位排列的线条,在不同方位光线照射下,色彩会产生出不同的变化,譬如水钻原石经过切割以后,遭逢光线强与光线弱时,放在明处看与放在暗处看时,正面看与侧面看时,均有不同的变化,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而且,原来的两种色相依还存在,甚至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了“乱”的独特风格。绣线质量决定着刺绣作品之成败。可是rì běn人封锁重庆,限制各类物资进入,适合绣制人物肖像的材料,虽然只是锦线,一时间很难采购。
据说,璧山民间可以染制绣线,乡下女子袖角、围腰,往往点缀着一朵朵的小花,彰显得格外风流妖娆,引得男人注目,便是陪都左近城乡一景。
到了这周末,杨守玉想起邹鱼儿所说,邹家二太太是一位蜀绣的高手,想必对各类绣线有所了解,便精心挑选了一幅绣件,叫上邹鱼儿带路,进城去寻邹二太太。
二人沿着龙溪漫步北上,河边翠竹竿竿,当风摇曳,宛如一个个巫巴妹儿在跳舞。
路遇的老百姓打扮怪异,涂画了面孔,身穿五彩衣裙,有的挑着棕竹叶包裹的粽子,有的端一盆盆彩蛋,还有一些身强力壮的男人手执船桨。杨守玉先是颇生疑惑,后见到船桨,陡地明白到了端午节,老百姓要到河边赛龙舟、向龙王爷奉献糯米粽,huì lù虾兵蟹将,不要吞食楚大夫屈原的**!不知不觉的就到了万众景仰的端午节。杨守玉心头不禁感慨万端:任随哪个人,做到三闾大夫屈原那份上,也不枉人世走一遭儿了。
见到二人,熟识者都打招呼,称“杨教授、二xiǎo jiě”好。
杨守玉大感兴趣,上前拉着个女子,问她们在哪里划龙船?那女子说在观音潭。龙溪水浅,惟县城到下游三里外的观音潭,早年筑起了一道大坝,有木船频繁往来,方便运载货物、载客。这条航线经过正则艺专。只是杨守玉要办事,决定先进城,等候龙舟放到县城,再去慢慢观看。
邹鱼儿盯着那女子欣赏说:“姐姐胸膛绣花好么漂亮。”
在对方饱鼓鼓的胸脯前,绣着一枝牵牛花,藤蔓宛若五指张开的双手,巧妙地托起两只**。
杨守玉触发了灵感,觉得如此布局,既衬托出女人乳美,如佛手捧金瓜,表现了巴蜀女性的健壮;实际又多隔了一层,提示旁人不能随便碰触。
只是邹鱼儿年龄还小,毫无类似感觉,领着杨守玉,直往自己家中走。
蜀军旅长邹成虎居于水巷子,紧靠大东门,取坐西望东地势。当地居民就呼为邹家院。这座家宅横贯了前后两条大街的,hòu mén那条街叫北街,可以通行qì chē。邹家院两侧,陆续修建起了一批客栈、饭馆、邮电局,偶见行人骑着自行车飞快通过。当地人戏称洋马儿。百姓多到观音潭看闹热去了,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店铺职员倦鸟般守候着,等候赶场人,进店买卖吃喝。
邹鱼儿天性活泼,见到店铺立刻拱进去,先是调侃女店员长得不漂亮、又扯两尺花又丢下,说忘记了带钱,等下回拿钱来取。比倒尺寸扯的,不当场拿走,哪个敢做这蚀本的买卖?女店员都认得邹家xiǎo jiě,不敢跟邹鱼儿评理,见杨守玉是个大人,可怜巴巴向她求援。
杨守玉只好掏出钱,买下毫无用处的布料,丢给了邹鱼儿,让她自己携带。
邹鱼儿走一路蹦跳一路,从水巷子正门,领人进邹家大院。杨守玉紧跟而入。邹成虎的大太太正坐在太师椅子上,抱着一根水烟棒,吸得呼噜噜的山响。邹鱼儿闯入,对对直直就说:“奶奶,老师有事,要问二太太”。邹太太吞云吐雾的,正自得意,不提防老师恁尊贵的人进了家门,慌得手忙脚乱,催促仆妇端茶倒水,把杨守玉请到上座对坐。借亮瓦透入的光,看见女教授是个瘦妇,模样虽然出色,皮肤也白晰,毕竟多了几岁,不似璧山妇女水嫩。
仆妇飞快端上一盘雪梨。
杨守玉见邹太太一张团团脸,梳个巴蜀妇女惯常的巴巴头,发髻上砍着一把犀牛角梳子,模样极为富态,上前开门见山,说明来意:“邹太太,听说二太太是个蜀绣高手,不揣冒昧,特来贵府请教。”
这又有些口无遮拦。
“老二?”张太太拿起牙签,挑了一牙雪梨儿,正要递给杨守玉品尝,闻言一口否定:“她一天描眉画眼的,会个么子的熟绣生绣,老师你太抬举她了。”意似不欲二人相会。
“可否请出一见?”杨守玉又试探问。
邹太太要出口拒绝,邹鱼儿看出不对头了,着急忙慌地说:“二娘过年绣的那些女娃子、罗汉、花鸟人物,就是蜀绣的咯,奶奶啷个不承认嘛,哼!”自己却毫无办法,在原地反复扭转身体,撒着骄,顶撞邹太太。二太太是邹鱼儿的亲妈。
邹太太拿起纸捻儿,吹了一口气,并没能点燃,教训她说:“幺妹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噻。你女娃家家的,晓得个么的,莫跟你二妈脸上贴金箔了噻。”
说着,换了一只手,另取牙签挑起一块雪梨儿,递到了杨守玉的跟前。
杨守玉听出底细,原来这老太太,治家严谨,不愿意妾侍出头露面的,于是,故意散漫着说服:“哦,就是扎几幅绸手帕儿,我倒还以为哩,二太太真是个绣作高手了呃。”然后,接过那块雪梨,故意举到眼前,对着阳光晃了晃,似乎看它新鲜不新鲜,三口两口吃掉。
一见对方看不起自家屋的人,邹太太又很在乎了,可是不敢跟老师顶撞,转而吩咐邹鱼儿:“幺妹儿,你进屋头去睃一眼,老二是不是看龙舟去了,若还在屋里,立马给我喊出来,让老师使力考考她,出个洋相。”末了,故意说二太太会出洋相,其实颇为自信。
邹鱼儿答应着,说句“杨老师请稍候”,转入侧门里,兴冲冲地去了。
一时,两人对坐无语。
杨守玉许久才问:“邹太太,我听鱼儿姑娘说,您是邹旅长的原配夫人,就是鱼儿的母亲了咯,怎地鱼儿称呼您为奶奶?”
“这么子事的嘛,简单噻。”邹太太乐于解答,挺认真地说:“我们重庆附近嘛,称呼妈妈为奶奶,叫做随孙亲;也有单独称大房夫人为奶奶的,其他各房夫人,喊的是二太太、三太太,或者依倒次序排,喊四太太、五太太了噻。”
“原来如此!领教,领教。”杨守玉确实头回听说。
两人便自然地把话题揭开了。
邹太太拿起水烟筒,左右比划着,打个试探:“杨老师,来不来一口?”
杨守玉见识过,晓得她抽的是烟叶,就摆手婉拒,说:“我不会抽烟。”
邹太太自己吸一口中,吞云吐雾一阵,想起个事,又提问:“我说老师,我屋妹儿读书,还肯用功夫噻?”重新挑了一块雪梨,恭恭敬敬地递过去。
“用功夫哩。”杨守玉确认,接了雪梨儿,塞入嘴里,添一句:“并且咯,人长得也乖。”几嚼几嚼,碎了,咽地吞进去。
邹太太乐得直打哈哈儿,显得得意极了,先是说“全靠老师教导得好,她是邹家惟一妹儿”,又连声迭声地呼喊,“啷个还不把上好的茶叶端来”。仆妇端一只金丝镶边的盖碗放到杨守玉的跟前。杨守玉端起盖碗,揭开碗盖,撇了撇浮沫儿,浅浅地吃了一口儿,还没来得及把茶碗放下。邹鱼儿领着个青年妇女,趔趑着,进了屋,介绍说“这是我的二娘”。杨守玉晓得她就是邹鱼儿的亲妈妈了。邹鱼儿又扭头向那个妇女作介绍,骄傲地说:“这是我杨老师,你认真回答。”
杨守玉对她们之间这种关系有些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