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玉很恭敬地站起,如学生回答提问,认真地说:“平针绣是中国刺绣绝技,它使刺绣这门技艺,具有了发展成为艺术的可能。包括正则绣,也取法于平针绣,只是突破了‘排列其针、密集其线’的技法而已。”说完就站着,等待吕凤子发话。
初闻理论那些学生听得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吕凤子伸手示意,要她坐下后,才说:“同学们,宋代是中国刺绣发展臻至高峰之极盛时期,无论其产品或质量,均属空前,开创了纯审美的艺术刺绣。宋绣能够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取得辉煌成就,原因有三:其一,平针绣技法富于变化,发明许多新针法;其二,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细丝线;其三,结合书画艺术创作,以名人作品为素材,追求一种绘画趣味和境界。这种纯艺术性的刺绣作品,针法紧密工巧,线色丰富调和,形象写真生动,赢得后世广泛的赞美及颂扬。”
他讲得眉飞色舞,极好地调动起课堂情绪,杨守玉和同学们热烈鼓掌。
吕凤子又出新招儿了,煽动说:“杨老师最近研究了刺绣工具和材料,我们请她上台,顺便来给大家讲一讲,所谓教学相长也,要不要得的噻?”
这句璧山土话“要不要得”逗得师生们轰堂大笑。
笑即认可,学生们逐渐活跃起来,互相交头接耳地议论,想不到满脸严肃的凤子先生,也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于是齐声吼了起来:“要得的噻!”
吕凤子走到杨守玉跟前,做个邀请手势,仿佛邀佳人共舞。同学们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教学相长!杨守玉已习惯了,站起身,向他弯腰一礼。吕凤子坐到她座位上。杨守玉走上讲台,推了推眼镜的鼻托,无意识地扯了扯衣角,接着讲述:“同学们,刺绣特别讲究用布,不同的底布,对用线、针工和图案各有要求。首先从布的种类上区分,大致有两类:植物纤维布、动物纤维布。植物纤维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纯棉、麻和棉麻交织布。一般比较细软、轻薄的棉布,适合做各种小面巾、手帕、面包巾、小餐巾等。而较厚实、挺括的棉布则适合做大的台布、床罩、餐桌布、枕袋等。动物纤维布包括了丝绸、软缎、羊绒、乔其纱、法兰绒、纯毛呢料等。一般丝绸软缎多用来做高档睡衣、婚纱帐幔等床上用品,用纯丝线刺绣。”述如细水长流,丝丝缕缕,尽入学生们心坎。
绣个花朵,竟有如此学问,许多学生万万没有想到,都以为拿起针即可刺绣,故尔个个听得聚精会神。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杨守玉接着说线:“其二那就是绣线啰,有纯棉细绣线、纯棉粗绣线、合股线、麻线、真丝线、毛线、金银线等,尤以纯棉绣线为首选的绣线,用途最为广泛。纯棉细绣线由单根纱合股捻成,大约有四十个色系,每个色系从浅到深约有六至九个色阶。可合股使用。纯棉细线在较粗糙的底布上刺绣时,应该注意用合股绣,否则绣出的图案容易发泡而露底布,不平整。纯棉粗绣线由三根纱捻成,色系较少,且每个色系的色阶也就三至五个,一般不合股使用,最多也就是两根合股使用。适合在麻底布、绒底布上刺绣。真丝线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绣线,适合在软缎、丝绸等柔软的底布上刺绣,也可在玻璃丝纱上做双面绣。用真丝线绣动物,其特有的光泽表现动物皮毛效果极佳。毛线一般适合做纳纱绣,有细毛线、中粗线、粗捻线、合股线之分。请注意!在厚实的布料上刺绣,应该使用粗捻线或者合股线。金银线一般较适合做盘金绣、菱绣。由于金银线的质地较脆,不适合作较复杂之针法刺绣。”
她缓缓述来,学生们认真记录,记不住的词,就留个空,等下课后补起。
“这个,么个分得清楚的噻?”邹鱼儿问金敏。
金敏恨她捣乱,伸手在她大腿掐一把,拧得邹鱼儿张口欲呼,又被金敏拧住不放,不敢开口了,一起听杨守玉继续讲解。
杨守玉讲得嘴发干,长吸一口气,说:“挑选绣花针时候,要特别注意针的两头,就是针鼻和针尖。针鼻应为椭圆形,这样的针鼻才不咬线,如果针鼻呈长方形或尖圆形,都容易咬线,也就是说,会把丝线割断。一般来说,针尖越细越长,也就越好。惟独纳纱绣的针尖儿,应该短而圆钝,针鼻儿应该宽大一点,这是因为纳纱绣要用合股线,或者粗捻线、毛线,假如针鼻儿过于细小,结果粗线穿小针,使用时的确很费劲的。”
邹鱼儿忍不住了,嚯地站起,大声问:“老师,我家中用的都是补衣服针,不能绣花了唢?”
这话问得极幼稚,同学们苦忍不住,哄地失声大笑。
邹鱼儿昂起头,挑战一般,左右扭头望望,对他们的起哄颇不以为然,量实他们不敢应战,然后收敛了,提问:“老师呀,是不是剪刀也要分个类型?”
这话却问得颇有道理了。
杨守玉强忍住笑,飞快地将内容讲述完:“刺绣用的剪刀,也有分类。如剪线头用的剪子,剪子尖应往上翘,避免剪针头时剪尖挑到所绣花上;用来雕绣和抽丝的剪刀,剪尖则应细尖锋利,最好选用钢口好的剪刀,才能反复使用,并且越磨越锋利。只是单纯剪线的剪刀,钢口锋利使用方便。你先坐下吧。”她并没有说刀柄,须硕大或者须细小,既不作解释,也没有借此言彼的,挑剔邹鱼儿几句。
邹鱼儿不敢再站着,应声坐了回去,在座位上搔首弄姿的,展示自己的得意。
几个女同学一齐气愤地回瞪着她。
邹鱼儿感觉出了,却似不觉,捋了几下头发,分成两绺儿,再合编成一支。
杨守玉见她虽然无理,乃好学所致,没有再提出批评,反而循循善诱,趁机往下解说:“花绷子从形状分,有方形的和圆形的;从材质上区分,有木制、竹制和塑料三种。上圆形的刺绣绷子,应该注意根据图案大小,选择绣花绷子,如果图案过大,那就分成几部分来做,一般图案面积占花绷子面积一半。还必须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绣架,要求使用和组装方便,能按刺绣图案调节花绷子的大小。”
至此,凤先生要求她讲解的“技术”,已经讲到位了,下面由他把整个刺绣史概况讲完。
趁着学生们还在思考,杨守玉下了讲台,请吕凤子上去。吕凤子接着讲解:“大明时期是我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顺应时代的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更上层楼。明代刺绣表现多项特色:一是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制作品无所不有,开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二是在于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的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于宋代之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的作品,在承袭宋绣的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已经出现以刺绣chuán shì的家族。比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出了绘画与刺绣结合的‘绣画’。三是衍生其它绣类,刺绣原本仅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起始,有人尝试利用其它素材,于是,出现了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花部乱弹般,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之范畴。”
杨守玉听得心旷神怡,以中国刺绣史而言,出现具有立体效果的正则绣,亦是符合发展潮流的,非胡思乱想。
一堂课时间快到,不能再给予学生提问题的时间了,吕凤子一气哈成,快速讲下去:“清代刺绣的发展,大致上承续明绣的情形,二百余年间,维持兴盛不坠以外,有两点突出的成就: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就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起了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时,吸收外国如rì běn刺绣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前者为沈寿首创的美术绣,后者则有本校杨守玉先生发明的正则绣。其本应命名为杨绣。杨教授本人谦虚,要求以校名正则命之,故有称正则绣者。其技法实为乱针,可考虑称之为正则绣。均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发明一代名绣而绝不自傲,各位同学,此即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家风范,有此为师,望同学们学习之。”
学生一齐鼓掌,慌得杨守玉赶忙站起,一遍遍向学生们鞠躬,以示谦逊。
下课钟声的响起。